90后开始集体迈进30大关了。
很多人,尤其是20岁刚出头的小朋友们可能会嗤之以鼻,以为30岁遥不可及,以为当今社会的发达怎么还有人在鼓吹年龄歧视?90后招谁惹谁了,今天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明天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
朋友,我20岁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然而30岁所带来的年龄压力似乎超出想象。
1、30岁的焦虑感
30岁的人生阶段意味着你和身边的所有人一起在海中畅游,突然间一个巨浪惊涛拍岸,你环视一周,发现视线范围内的所有人要么已经在阳关明媚的彼岸,要么就登上一艘游轮避险,更有甚者早就造好了巨轮就等着这个乘风破浪的机会,只有你,拼尽全身力气随波逐流,也不能避免被淹没。
你以为茕茕孑立是人生至苦,其实不是,最怕你立都立不起来。
于是开始你开始焦虑。
Ted演讲里有个很有趣的比喻来形容人生的二十几岁—Kidault—这个阶段的焦虑。这个阶段里大家都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然而音乐停止,每个人都坐上了属于自己的座位,只有你一个人站着,无比尴尬。于是迫切的需要一把离自己最近的椅子,不管三七二十一,让自己坐下。
你需要房子车子满足你的物质安全,你需要婚姻孩子满足你的情感寄托,你需要工作来cover经济重担和社会价值……
你想要一切,但一无所有。
2、如何面对焦虑
我们之所以会对30岁产生焦虑,是因为:
原因一,我们个人的过高期待。
一般来说,目标和行动是正相关的,我们对未来有多大的期待,就会付出多少努力向我们期待的未来发展,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
事实上,你的渴望并不一定能导致你的努力。
动机唤醒水平赫布提出的动机唤醒理论强调: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要考研,每天都重复告诉你的大脑:这很重要,必须努力奋斗,成败在此一举。就非常有可能起到反效应。更合适的做法应该是告诉自己,考研这个目标非常重要,值得持续努力,但不要过于重复强调。
焦虑原因二,社会文化中对于“30而立”抱有了大量严苛的评价标准。
社会环境对于30岁的青年普遍具有大量经济上的,性别上的,婚姻上的刻版印象。
《中国剩女》图片来源b站最近看到PBS的纪录片《中国剩女》,其中的那位位36岁女性律师在婚恋咨询时所遭遇的情形,让我心有戚戚。她的顾问直截了当的告诉她:你真的觉得你在婚恋市场上还处于合适年纪么?现实来讲,你不是普世的漂亮,年纪也大。于此同时,她的家人站在为她好的道德立场,警告她“如果不结婚,再成功也不算成功”。这些世俗评判压的每个单身女性喘不过气来。
《中国剩女》图片来源b站 《中国剩女》图片来源b站我们总说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家庭。但其实,出身难以改变,但30岁一定是选择组建什么样的而家庭影响终身的。
分清自己的意愿,你是根本不愿意另一个人参与生活的主动单身,还是因为找不着而放弃治疗的被动单身?
如果是前者,尊重自己的选择并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如果觉得自己实在对抗不了大环境,也可以选择换个坐标重新开始。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女律师,后来通过留学德国也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当然,她后来也嫁了个德国人。
如果是被动单身,那么就需要考虑脱单策略了。
我很喜欢《30岁前的每一天》中对于单身人士的建议:
1、增加目标对象的基数。去找接触异性比较多的场所或事件,找一份工作需要投上百份简历,找一个对象难道不需要接触上百个异性么。
2、增加样本选择的典型性。一个圈子不行,换个圈子呗。培养几个兴趣爱好,主动去和圈子里的其他人交流。很多弱联系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球友的朋友、营养师培训班的同学之类的。
3、针对目标对象比较集中的区域。不要扎堆啊朋友们,想一想,假如你是女生 你和你的女生小伙伴一起去参加美容活动,去了发现全屋都是女生,怎么找对象?我有好几个朋友都是在健身房找到的对象。如果是女生,建议尝试一下运动或者理财方面的活动;如果是男生,建议考虑一下烹饪和设计方面。
4、寻找联系员——关键人物法则。有些人就是喜欢把不同的人联系起来,他们往往认识很多人。所谓的KOL不也是同一个意思么?
5、制定标准。一定需要是量化对标准,同时要做好优先级,在心里给自己设定一个预期,哪个条件是硬性条件,哪些是软性的。
6、保持一定的接触频率。多接触才能全面了解。
7、行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