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与非线性模式
这一章内容理论性很强,从历史的角度回顾课程思潮的发展,考察真相,需要耐心品读、理解。总结一下,主要观点如下:
“形式训练说”旨在使儿童掌握现成的知识、技能以现成的学术体系学习现成的思考方式。“实质训练说”则是以现成的成人社会为模型,通过学习社会生活经验,使得儿童自然地溶化于成人之中,以求得现存社会的进步。可以这样理解,19世纪后半叶的“形式训练说”以过去的社会、文化为教育的基础,是“着眼于过去的教育”;20世纪前半叶的“实质训练说”,以现时的社会、文化为基础,是“着眼于眼前的教育”;在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里,掌握着眼于过去的思考方式和眼前的知识、技术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必须基于思维的创意与跃进的技术,培养儿童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当代的教育必须是“着眼于未来的教育”。
20世纪60年代,两种现代课程思潮——学问中心课程思潮与人性中心课程思潮-相继出现,前者作为新课程开发的革新课程,突出了有组织的学科知识结构的课程。而且这种知识是各个学术领域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或法则。不过,从70年代开始倡导的“人性中心课程”则强调体验与活动的重要性。如果说,前者体现了从实质训练向形式训练的回归,那么,后者则体现了从形式训练向实质训练的回归。不过,我们需要的是,寻求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扬弃与统一。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习得各门基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过程中,同时也训练思维、判断、问题解决等等的能力,从而能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形成有效的智力与知性。
用我们的哲学观点来看,对于历史上的教育理念都需要用辩证否定的观点来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