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事情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有些事没那么美好,但我们会需要它。
这样的认知会陪伴我们一生,成年人尚且需要领悟消化,一个刚上小班的幼儿园屁孩儿,能领会吗?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智慧很多,只要你问对问题说对话。
最近,姐姐和心宝就有这样一段“神对话”。
话题源自一段视频——心宝穿着新买到脚跟的黄色小鸭雨衣,在雨里走。
终于盼到下雨,心宝穿上了心心念念的新雨衣。视频里的她,看上去抬头有些费劲儿。姐姐说,貌似体验感并不是太好,一进单元楼就说,“现在可以脱掉了吧?”哈哈哈!
在家庭群里看到视频看到这些,想想心宝的感觉,我们都乐,也都很好奇,她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姐姐:“新买的雨衣你一直特别想穿,今天穿了,你有什么感受?”
心宝:“太大了”
姐姐:“哦,太大太长了,那还有什么感觉啊?”
心宝:“噼里啪啦的声音”
姐姐:“是雨淋在雨衣上噼里啪啦的声音是吧?”(是的)那还有什么感觉呢?(没有了。)
姐姐:“你之前特别期待穿这个雨衣出门,现在体验了一下,跟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心宝:“不一样,不是期待的那样。”
姐姐:“那这个不一样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是舒适的、轻松的,还是闷热的?”
心宝:“闷热的”
姐姐:嗯,所以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想的那么美好是吧?(嗯)那下次你还会穿它吗?
心宝:“还会的,还会穿雨衣的。下雨穿了雨衣,衣服就不会淋湿。”
姐姐:“嗯,是的,虽然它穿起来感觉不是那么美好,但是它对你有帮助是吧,所以,你还要穿它,它对你有用。”
心宝点点头说,有用的。
听完姐姐的描述,我是欣喜而回味的。
欣喜,是看到了姐姐循循善诱的启发式引导,看到了心宝在引导下酝酿而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
这段对话更是叫人回味的。
有对感受的捕捉,一次一次,细腻而丰富;有对事件的思考,层层递进、自然而然。
我想,若哪天有老师发问,谁来说说下雨的故事,谁来讲讲雨天的感受,谁能分享最近生活的新发现,本周的作文小练笔“我的新...",心宝可能是轻松表达的那一位吧。素材早已经种下,并在日积月累中陈酿,随着日渐丰富的体验而越囤越浓、越存越香,等到时机来到的那一刻,开盖,扑面而来,就如爱阅读的孩子,写作如有神助,灵感如泉涌。其实,那些未来需要表达的内容,不知道在哪一天哪一刻就已经种在心里了。
听起来真不错,怎么做到能和孩子这样沟通呢?
这样的沟通方式叫做“启发式提问”,所谓“启发”,就是不直接给结论,用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层层递进,帮助孩子自己去感受、去发现,找到答案。
这样做,显然好处多多。
🌷孩子对自我的感觉更敏锐、更丰富。一个有感受力的孩子,性情更稳定,对自我更确定、对他人更温暖。
🌷培养并激发了孩子的思考力和表达力。想事情、学说话,都是需要后天训练的,等到进入学校再来训练,错过了最佳时机不说,而且还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大压力。因为,学校资源不是独属于孩子的,而资源自然而然地会倾向更优秀的学生。
自信、温暖,又拥有思考力和表达力的孩子,人见人爱。
🌷孩子从小滋养在这样的互动引导下,她也会学习这样的方式去独立面对问题,或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共情和疏导的能力,很多是天生的。这里的“天生”就是来自于童年的养育模式和环境。
🌷亲子关系更和谐。单这样沟通的画面,想着就很温暖有爱又有趣了吧。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尝到甜头的父母,自然会把它融入进生活里。当孩子带给我们挑战时,已经习惯成自然的启发式沟通就会来帮忙。这比传统的批评指责命令对孩子来说有效有意义多了。
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技巧吗?
❤️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有耐心。这样的沟通看上去没解决什么琴棋书画的问题,但太值得我们花时间。
❤️其二是不设限。不要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说这些没用。事实是,只要孩子开始有交流,我们就可以和他们有这样温暖有爱的互动,问问感受,聊聊想法。
❤️一次一问,不要连珠炮似的一连串地问。小步前进,尤其是低幼段的孩子。
❤️重复孩子的答案,给予关键词提示。当孩子回答时,咱们可以重复孩子的答案;当孩子无法表达出来时,我们可以说一些关键词,让孩子从中选择。
❤️从问孩子感受入手,擅用五感法。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一闻、摸一摸,感觉到什么,像什么......。千万不要上来就问为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启发之类的抽象性问题,孩子一句“不知道”,你会不会很失望,哈哈。重点是,这样的问题,孩子是真的不知道,他们需要从具象入手,就像小学生越是优秀作文,越是那些描写生动、细腻的文字,从所见所闻到所想。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智慧得多,只要我们问对问题说对话。做一个智慧父母,用心多那么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