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我开始屏蔽朋友圈,半年之久。
屏蔽之前的我,早起第一件事打开微信-打开朋友圈,先把昨晚睡觉后的动态刷遍;吃饭期间、排队间隙等任何闲散的时间,我都要把朋友圈刷一遍,刷到前次看过的那条为止,宛如中毒一般。或把公众号打开,把前面没看完的那些个有红点的,通通的点一遍过去,直到所有红点消失,生怕错过了什么……
而这半年,我完全戒掉了频繁刷朋友圈的瘾,生活中没有朋友圈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不舒服的。
2018年就这样猝不及防的来了,跨入3字头,是不是要有一些不一样?
1月1日,发了一条朋友圈。大致内容说,我要删除微信,有事电联,保持高质量的专注。底下留言的各式各样,有的支持,有点反对。反对的说,微信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工具,可关闭提醒,重要的内容还是要看一下。支持的说,加油,你是个奇人等等。
1月2日,我还是删除了微信。我想给自己放一个大假,在互联网社交领域。
删除微信之前的我,几乎每隔10分钟要打开微信刷一遍,刷什么呢,与朋友的对话,群聊里有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更新……就这样微信霸占了我的生活,而我却不自知。
这一周,我过着没有微信的生活。没有公众号可以刷,我把这些时间用来重新看了一遍《深度工作》这本书;没有朋友圈可以看,我便把原来没有时间打开的简书APP,关注了几个同样喜爱读书的作者;没有群聊、没有人找我,我把这些时间用在了备考上面,要知道原来我和朋友在微信上一聊便是40分钟以上。
当然,我删除之前还有很多的害怕、顾虑,然而这一周,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工作上,来自微信的问题,他们一律打电话跟我联系,这样显得重视了许多;朋友们在微信上找不到我,杜绝了一有想法立即分享的可能,分享有时候不一定是好的,可能是否对我、对对方都会造成了打扰;群聊、公众号的更新,那更是碎片化了,不看也罢。
有勇气删除微信,更多的来自于对一个法则的深入理解:80/20法则。微信这个社交网络工具对于我的长期梦想和短期目标的实现是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它带来的实质性积极影响是否大于消极影响?它带来的益处是否能够抵消它所消耗我的时间和注意力呢?
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除了必须要花销的上班8小时以外,我们还剩余的16小时。扣去吃饭、睡觉、陪孩子的时间外,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还剩多少呢? 通过精密的计算,我剩余的时间,每天至多只有4小时,而18年之前的我,在微信上会花去三分之二的时间!
看到以上结论后,我果断删除了微信。
有人说:其实,可以不那么极端,关闭微信或者退出微信即可嘛,何必一定删除它呢?
我回答:对我而言,没有删除,就是留有侥幸;等于给自己以暗示,闲时还是可以看一眼的,那对于正在刻意练习专注力的我,也是毁灭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