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要依赖于另一个关联问题的解决。一个问题的解决,也往往能解决相关联的问题。”
01
—
在企业中工作得久了,我对“解决问题”有了这样一个认知:
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会从“怎么做”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站在“为什么”这个层次去思考,这就会把目的和手段倒置。
就比如说,我刚工作的时候,有人给我提一个产品改动的需求,我马上想到的也是要去怎么做。
而不是去问:为什么要做这个改动?有什么目的?通过这个改动具体要达成什么效果?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如果我能去了解更多的“为什么”,也许我就会发现,
那些人给我提的许许多多看似全新的需求,其实都不过是以前的旧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
02
—
对于“解决问题”,我还有这样一种重要的认知:
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要依赖于另一个关联问题的解决。一个问题的解决,也往往能解决相关联的问题。
所以,从思维方式上,我应该要有关联性、全局性、系统性看问题的理念;从自身的行动上,也要从理解复杂系统的结构关系入手去解决问题。
比如,头痛有可能是颈椎发炎引起的,脚痛也有可能是膝盖受损引起的。
所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能从某些身体关联指标上入手,去发现这些表面症状背后真正的病因。
还比如,研发部门产品开发进度出问题了,有可能会影响整个销售部门的销售,安全问题频发,也有可能会影响产品生产和交付质量。
所以,我尽量要从全局的端对端流程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
先了解流程的全貌框架,然后再根据信息的流向,再把问题定位到某个细节上,这样才能在判断问题上给出逻辑导向,在行动实践上给出指导依据。
03
—
结合以上两个认知,我再举个具体的例子。
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我见过不少人一边纠结于自己糟糕的情绪,一边着手去解决问题。
这种情况的结果往往是在不断争吵的氛围中,大家的情绪越来越激动,问题也越来越升级。
对于这种情况,经常有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是:必须先解决问题,因为坏情绪就是问题造成的,问题不解决,情绪也好不了。
另一种声音是:先处理情绪,因为良好的情绪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我倒倾向于后一种。
因为我觉得,情绪背后反映的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需求。
当自己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感到开心和满足;反之,当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可能会感到郁闷和失落。
而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如果连自己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又会有什么动力去解决外部的问题呢?
所以,请先善待自己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心态,因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怕就怕在,自己孤身陷在“坏情绪的茧房”里,按照着自以为是的“逻辑”去行动,甚至做出自己都不可思议的事情。
04
—
最后,总结一下:
对于“解决问题“,我觉得有以下两点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参考:
一、克服习惯性思维
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以经验和习惯来判断。
但是,在复杂问题面前这些经验往往是不可靠的。
克服习惯性思维,对第一反应保持不同意见,
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大前提。
二、凡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最本质问题的根因一定藏在系统的最深处。
“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本质就是为了获取到系统更多的结构与信息:
面对表面问题,以理性思辨思考问题的方式向下深挖,挖出结构、挖出关系链,
甚至能基于掌握的信息做一些测试,观察系统的反馈究竟如何,
如果是正向反馈,就增强它,如果是负向反馈,就改变它。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关键还在于尝试去应用这种思维方式。
这个过程虽然会艰难,但一定能提升自己,因为,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是一种系统思考的逻辑,它至少会让我们接近于问题的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