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知识的产生、整合与传播来自于权威,无论是上帝、教堂,还是科学家、实验室等,似乎他们紧紧扣住了时代的咽喉,从他们嘴中说出来的话就是社会的范本。
但现在,这一切都正在改变,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类似于蜜蜂或其他群体生物的集体智慧,这一集体智慧的能力远大于集体中任何个体的能力,它就是“涌现”。
科普作家史蒂文·约翰逊在著作《涌现》中将这一新现象比喻为单细胞生物——黏菌。当食物短缺时,它们会聚集在一起,组成超级个体,发出个体完全无法明白的强大集体信息。人的大脑也是这样一个“涌现”系统,人脑中有数百亿个神经细胞,每一个神经细胞自身都没有意识,但这些神经细胞相互连接成网络时,不但产生了令人惊讶的力量,而且还能意识到自己的思考。
应该说,“涌现”是霍兰所指的这样一个概念——简单的多个要素组成系统后,出现了系统组成前单个要素不具有的性质,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最初,少数个体通过分工协作结成网络,随着不断有其他个体连入这个网络,这个网络就会产生质变,出现新功能与新结构,这些新质是活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涌现”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界蚁群、蜂群、鸟群等生物之中,也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以结核菌为例,一个简单的喷嚏能包含4万个传染性微粒,而10个微粒即可让人感染肺结核,也被称为“肺痨”。18世纪,肺结核成为流行病,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一战后,随着卫生条件改善和抗生素出现,肺结核似乎处于被消灭的边缘。然而,达尔文的适者生存法则在这一病菌中得到了体现——抗生素淘汰了结核菌中的弱者,活下来的结核菌“涌现”出许多能抵御抗生素的个体。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抗药性疾病是未来最大的公共健康危机之一,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一种全新、“涌现”式的研究组织方式发挥重要作用。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加剧了去中心化的过程。借助互联网,知识存量之大,获取速度之快,获取成本之低,再加之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得每一个个体都能为组织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许多优秀的创意也起于民间,而非来自于实验室或者大企业。从权威到“涌现”的转变将改变许多机构的未来。权威的组织结构中,决策权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一旦出现失误,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而底层的一手信息向上传播成本过高,组织难以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涌现”系统之下,大量掌握专有信息的底层员工,通过沟通协作灵活应变,产生许多的创新,有利于组织获得更大的回报。
涌现优于权威将导致知识生产和传播的结构改变,大量专业知识从互联网等分散式网络中“涌现”,同时,促进非线性创新,加速时代变革,增加不对称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涌现、非线性创新、去中心化等概念,可以查看1月17日、1月18日重要概念知识复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