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万圣节,朋友圈里充斥着从世界各地发来的节日直播,大家都绞尽脑汁想要把自己打扮得足够个性,又足够恐怖,让人过目难忘。
如果万圣节舞会是一场比赛,不知道你会选择怎么去打扮自己,从而让自己能脱颖而出呢?
《罗辑思维》最新一期就聊到了一个类似的话题,“如何去创作一部恐怖片呢?”文章给出的结论是,“恐怖片,其实遵循着一套核心算法,叫颠覆底层秩序。其实,就是颠覆我们从小深信不疑的基本逻辑。”
比如,在一个古老的城堡里,前面有一个穿着白色睡袍,扎着长长的辫子的女生,当她转过头来的时候,什么样的场景会让你感到最恐怖呢?我们从小深信的一个事实是,一个人的正面,它一定是一张脸,无论这张脸是狂喜还是狂怒,是慈祥还是狰狞,它终究还是一张脸,并不会让你太过于意外。但如果这个人转过身来展现在你的面前的仍是一个长长的辫子呢?这就非常恐怖了,因为人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准备和心理预期。
看过了恐怖片的创作算法,我们再去看看喜剧的算法。比如一个笑话是这样的,“有些话,只说给懂的人听,比如英语听力考试。”
我们发现,其实喜剧的创作也是在遵循着一套相似的算法:喜剧先是设一个圈套,把读者的思绪带入一个习以为常的场景中,然后正当自己按照往常的思维习惯去演绎剧情的发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转向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于是乎,细心的你很快就会发现,原来各行各业都是由这些算法组成的呀。无论你是去创作音乐、设计广告,还是去拍一部电影,甚至主持一次商业活动。
我们曾经以为的那些需要拼天赋的行业和工作,原来入行的门槛并没有高到需要我们先证明自己“有天赋”才能去从事。而我们入行唯一的门槛,原来也仅仅是去熟悉这一行的核心基础算法罢了。
“算法” Algorithm,是计算机的一个术语,表示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就像你生活中碰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一样。你所能接触到的任何一个领域,也一定早已有了成熟的算法。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快速了解这些算法。比如,当我们要学英语时,我们需要快速了解语法和发音体系;当我们学开车时,我们需要快速了解开车的基础动作和常见的险情;当我们学编程时,我们需要尽快熟悉这门语言的基础语法和标准库等等。
在我们了解了一个行业的基础算法之后,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唯一门槛也就已经被我们迈过了。而剩下的,就是去熟悉这个算法,让它成为自己潜意识的一部分。我们去不断地刻意练习和各国的人进行交流,不断练习各种路况的开车,不断练习解决各种实际项目中的编程问题,让这些技能,成为我们技能的一部分。
而直到这个时候,我们还没开始拼天赋。
就像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说的,“对大部分人而言,你们的努力程度还远没到拼天赋的程度。”而我想说,当我们去做任何一件事,只需要去了解和熟悉它的算法时,我们干嘛要因为怕自己没天赋而退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