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一家公司离职后,我便急匆匆的去往自己人生的第二个公司——自媒体。作为内容付费的平台,在参与过课程制作之后,才发现,原来为了吸引住注意力,每一个课程背后都是有原理支撑的。
当我从“注意力被收割者”的角度,转变成“收割者”时,我才发现,原来当年自己放弃了那么多学习的机会(比如,没能好好学习全栈营,这个课程的产品设计思路,绝对值得每一个做内容付费的人好好学习。比如:如何使用“高频小套路”,“如何了解用户真实想法”,“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同学,继续提交作业”等等),我也将在这个系列内容中,更新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能会有些分散,但至少是自己思考后的东西。
1、习惯做总结、做记录,做反馈。
当课程发布出去之后,用户会有各种问题反馈,比方说“为什么课程看不了”“这里提到的这个动作,我怎么做不对呀?”“这个课程对应的图片在哪里呀?”
一开始我收到这样的问题时,我的心情是抑郁的,同时也是崩溃的。就是你每天会花4小时以上,和他解答问题。但你不止是面对同一个人,你还有几百个人。当他们每天问你一个问题,你都会觉得,为什么我不能拉个群,统一说清楚!
可是,慢慢地我发现(当然,也是在老板的教育下),其实我之所以会这么忙,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记录,没有将用户的问题都记录下来。如果我针对某个课程、某个玩具,将所有的问题记录下来,那么当再有第二个人问我时,我只需要将对应的内容复制粘贴给他就可以。根本不需要花时间在打字上。
而长期的用户反馈,以及处理解决,会让我加深对产品的了解。那么一些简单可回答的问题,完全可以补充到产品FAQ里面,让用户在第一时间购买时,就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答案,从而也不会再来找你。
“把用户当做什么都不懂,遇到问题就会吹胡子瞪眼的人”,针对他们做的产品,才有空间和可能取胜。
比如“苹果”,三岁小孩都知道如何解锁。这就是魅力。
不要随便删除你的工作记录,即使是错的事情
才开始接触课程的时候,为了了解框架,我把所有的课程名字都复制了一遍,看过之后,还写下了自己对课程的理解。
但是当时,自己认为没有什么用,也就没有继续管,之后还将其删除了(因为用的是在线笔记,直接在上面修改之后,没有存稿)。
结果一个月后,我们再想针对课程做改革时,有些同事不清楚课程内容,而重新再看,会浪费更多的时间,而我想起来自己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份文档,可是却被自己手残删除了。
当时领导就告诉我:你要知道,你在公司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有用的。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浪费的。记录,即使是错的,也要保留下来。因为它可以作为一种经验的留存。
实际上,第一点和第二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记录。
通过记录,了解自己做了什么,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值得肯定,而不是等到最后,才急匆匆的想,自己之前做了什么。所以,我也会经常更新这个文档,对自己来说,就是一笔财富。
古月
親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