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常常说:我家孩子又乖,成绩又好,就是没什么主见。
没什么主见,具体的表现就是优柔寡断。可为什么孩子会没主见?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没有主见,最大的原因大概是他们觉得自己说了不算,所以就不想再多说了,久而久之就已经没有太多的想法了。
比如,小到吃啥穿啥,大到爱啥学啥,孩子都会听大人的意见,如果问他,孩子会一脸茫然,很难决断。
直到大人决定了某件事,孩子才会如释重负。
选择困难症确实存在。所谓困难,无非是两者各有优劣,总想着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这种纠结使得判断过程较费时间。不过,绝大多数孩子的“选择困难”并非如此。
孩子,如果不说,或者不去做选择,或者面对选择不知所措,那么只能大概率证明一件事:
他从心底里认为,他的主张是无效的,并且这种无效得到过多次验证。
可能有大人觉得这不是个问题。毕竟孩子判断力弱知识面窄,大人总得当个领路人。
但我却觉得这还真是件挺要紧的事儿。
于是,我们家订下了两个原则:
第一,凡是需要孩子无条件支持和配合的,绝不提供选择题。比方说,我们已经决定去吃水饺,就没必要问孩子“你想吃什么啊?”
对已经决定的事情,就让他成为参与者。
第二,凡是征求孩子意见的,只要孩子的答案“不错”,就听他的。注意,“不错”未必代表“最佳”。
哪怕你心里想去游泳,觉得孩子大概率也会接受游泳,但只要“去游泳还是去踢球”的问题一说出口,你就要做好大热天出门踢球的准备——否则,你就应该说,“孩砸!一起游泳去吧!”
那个玩具汽车再粗糙,也代表了孩子的主张,你可以通过日常教育提高他的审美,但如果轻易否决孩子的选择,那孩子只能认定一件事:在生活中,我根本没必要做出选择。反正我说了也不算。
那些缺乏主见的孩子背后,大多有着不愿听孩子意见的父母。
或许,也可以试试一下这些招数:
1.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通过耐心地正面诱导、纠正,使孩子通过成人对其行为、言语的评价,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当孩子遇事有疑问时,引导其多独立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同时应让孩子知道,只要是经过充分的证实后确信自己的做法或观点是正确的,就应敢于坚持,而不要随意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左右。
2.在参与中提升孩子能力
“小事”由孩子自己安排,“大事”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孩子在自己做事情的过程中就会激发其自身的能力,学会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不断变得有主见。
3.耐心倾听孩子想法
当孩子为自己所做的事与家长争辩时,千万不能斥责孩子“顶嘴”,要给孩子充分的辩解机会。了解孩子是如何想的,怎么看问题的,家长可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去引导以激发孩子的思辨能力。
4.用启发式的话语代替命令
多尝试用“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你是否该去干……了”这种启发式的口吻引发孩子独立思考,引导孩子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孩子在摸索尝试中积累经验,自然在以后的成长中变得更有自己的见解。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一种育儿经是解决育儿难题的标准答案。灵活运用学到的育儿知识,因材施教,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