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良知
你给出去什么 你就接收到什么
什么是彻底解脱? 就是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天上天下唯你独尊。一切都是你的“感觉”说的算,你只要快乐就一定是安全的,财富安全、情感安全、事业安全、人身安全。
❤一切都是念
上帝就是你,你就是上帝,上帝就是良知光明的人。
委曲——是指不要牺牲自己的快乐和感觉去帮助别人,只是让你积阴德,做好事不留名。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达摩血脉论》
❤萧惠问:“己私难克,奈何?”
先生曰:“将汝己私来,替汝克。”先生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萧惠曰:“惠亦颇有为己之心,不知缘何不能克己?”
先生曰:“且说汝有为己之心是如何?”
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谓颇有为己之心。今思之,看来亦只是为得个躯壳的己,不曾为个真己。”
先生曰:“真己何曾离着躯壳!恐汝连那躯壳的己也不曾为。且道汝所谓躯壳的己,岂不是耳目口鼻四肢?”
惠曰:“正是。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声,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乐,所以不能克。”
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岂得是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时,便须思量耳如何听,目如何视,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动;必须非礼勿视听言动,方才成得个耳目口鼻四肢,这个才是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汝今终日向外驰求,为名为利,这都是为着躯壳外面的物事。汝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要非礼勿视听言动时,岂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视听言动,须由汝心。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汝若真为那个躯壳的己,必须用着这个真己,便须常常保守着这个真己的本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惟恐亏损了他一些;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这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汝今正是认贼作子,缘何却说有为己之心,不能克己?”
~《传习录》

❤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佛说骂意经》
捐一百个庙,不如救一个人;救助了天下所有人,不如本自清净、此心不动、如如不动一日;你能此心不动,你的福德无量无边。
❤明心见性很重要,一切都是你自设自限、自导自演,一切都反应你所是,你只是“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众生都在你心里,你是“究竟”的,你周围的人就是究竟的;你是“不究竟”的,你周围的人就是不究竟的。
❤能所双亡来自于佛法,能是能见,所是所见,有能见有所见就有了我执和法执,谁能见?我能见,一旦说能,必然有我,我眼睛能看,必然有被我所看的东西,被我所看的是什么?就是这五颜六色的世界,能所双亡就是没有能看的我,没有所看的这个物质世界。
能所双亡你才能见性,能所双亡为什么能见性?这就是三轮体空,这也是离相。
行动分两种,第一种是知行合一的行动,叫笃行,必须良知光明,跟着感觉走,第二种是知行分离的行动,叫冥行。
❤感应道交
你跟真我、佛、菩萨之间的链接是根据“感觉”,真正的祈祷在于“感觉”。
真正的布施是无畏布施,是不起情绪。比如乐善好施的人,在捐助贫困儿童或免费供应餐食给别人,当别人在评判、不感恩、非议的时候,如果内在仍然如如不动,那么就是善报;否则这个布施背后就是有目的,就不是无畏的。
❤如果做一件事情很幸福、很兴奋,那么就去做,起码做了“感觉”好。比方觉得诸事不顺是因为风水不好,那么就按照你认为好的风水去调一调,这也叫空间整理,空间也是幻相,但因为你有这个信念系统,你相信它,那么你就去整理。
❤三位一体
一切众生都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本来就是佛。
三位一体是如何分工的?你明白了如何分工之后你会知道,原来那个法则太对了,就是什么法则呢?你给出去什么你就接收到什么,这个法则太棒了!
如何分工的?
三位一体:
1、真我:构思创造;
2、大脑:接收解码;
3、假我:体验感受。
你被创造出来就这么个功能,你被创造出来,你是谁?你是三位一体,但是,你更多的是假我,你想和真我合一,你就干你本职工作,你的本职工作是体验感受,但是你不干你的本职工作,你非要构思和创造,你就失衡了,奇迹课程开篇就讲,人世间一切的疾苦都是自作孽的小我,小我如何自作孽?小我不干它本职的工作,它去抢真我的活,这就叫自作孽,小我的本职工作被设计出来,就是去体验感受。
❤先生与宗贤书曰:“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工夫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平日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弛然日就颓靡者。近与诚甫言,京师相与者少,二君必须彼此约定,便见微有动气处,即须提起致良知话头,互相规切。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不能也。然见得良知亲切时,其功夫又自不难,缘此数病,良知之所本无,只因良知昏昧蔽塞而后有,若良知一提醒时,即如白日一出,魍魉自消矣。《中庸》谓:‘知耻近乎勇。’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今人多以言语不能屈服得人,意气不能陵轧得人,愤怒嗜欲不能直意任情为耻;殊不知此数病者,皆是蔽塞自己良知之事,正君子之所宜深耻者。古之大臣,更不称他知谋才略,只是一个断断无他技,休休如有容而已。诸君知谋才略,自是超然出于众人之上,所未能自信者,只是未能致得自己良知,未全得断断休休体段耳。须是克去己私,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实康济得天下,挽回三代之治,方是不负如此圣明之君,方能不枉此出世一遭也。”
~《王阳明年谱》

❤三千大千世界是怎么来的?你的一切万有是怎么来的?空如何生妙有?这个“空”指的是一心三藏,这个“空”就是我们讲的,你这个本体,这个觉,或者把它叫空如来藏,那这个妙有,这个“有”就是不空如来藏,就是说空和妙有是一个,空和有是一个,空就是有,有就是空,但是“有”是由“空”生出来的,没有空如来藏就不可能有不空如来藏,没有无形无相的那个本体,就不可能有有形有相的三千大千世界,当然三千大千世界也是本体,它是混沌的,它是一片的。
空生妙有,三生万物是如何生出来的?念念叠加生出来的,你的人生就是由念生出来的,这个念不只是你的念,你的念创造你的人生,觉创造一切。
❤三细六粗
三细:
1、无明业相︰又称业相。谓在静止状态之真如,即心之本体依无明开始动摇时之相。因未能辨认能所主客,所以是迷界原始之状态。
2、能见相︰又称见相,转相。“转”为“转起”之意,一旦动摇便不停止,既已动摇现业相,即一转而起能缘之主观见照作用。虽曰能见,但非如用肉眼见物,而是极微细之认识作用,故名所缘不可知。
3、境界相︰又称现相。不起见相则无境界相,既有主观见照作用在前,故客观之对象,即随而显现。
六粗:
1、智相︰对前境界相,不知彼是现于主观心内之幻影,执为心外之实在而起染净、善恶、是非、爱憎等分别。智为分别之意,如对现于镜面之影像,误认其有实体。
2、相续相︰依前智相所起善恶、爱憎等妄分别之益加坚强,而对爱好之境感乐,对憎恶之境感苦,爱憎之念与苦乐之情相应,继起相应不断。
3、执取相︰依前相续相缘念苦乐境界,常住持苦乐之境,执着益深,遂起我执。
4、计名字相︰对前相住持执取益加深刻,且于所取之相,设种种名字、言句,以致对怨亲、美丑等名起爱憎之念。
5、起业相︰指依前计名字相,构造苦乐、怨亲、爱憎等名称,惹起贪嗔等烦恼,致使身口二业起善恶之活动。
6、业系苦相︰指系于善恶诸业,感生死苦果,乃至轮回无穷。
❤学了灵性不是不作为,你要知善知恶,把终极审判交给良知,良知不光明你一定觉察不到,良知光明你一定觉察得到。
❤体是无善无恶,是如如不动,用是知善知恶,是随机而动,一定要体用结合,否则“修”很容易落空,一旦落空,对人生的危害更大,在生活中就会无所适从。
为什么说王阳明是千古圣圣点滴骨血集大成者?因为修行很简单,就是阳明四句教。
养的此心不动,然后随机而动,这是修行的关键,人生所有的密码。
养的此心不动靠的是格物致知,随机而动靠的是知行合一。
❤人生要丰盛不是不去违法乱纪或者去遵纪守法,而是让自己良知光明,而良知光明必须要知耻、忍辱、格物致知,一旦你格物致知,良知越来越光明,你就越会遵纪守法,你会更加爱国、爱人民,你会更加孝顺,更加有诚信,你就越会外在表现的温良恭俭让。
❤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是在为我们中华民族保驾护航,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受到护佑,我们必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必须致良知。
❤心外无理
1,心(觉、意识、我)存在;
2,心(觉、意识、我)即一切,一切即心(觉、意识、我);
3,一切都存在于当下;
4,你给出去什么,就接收到什么,给予等于接收;
5,除了以上四条法则不变之外,一切都在变化。
第一条法则就告诉你本体存在,告诉你有一个造物主,它存在着而已,那个道,那个中,那个觉,那个心,那个佛性,它存在着。第二、第三条法则是告诉你存在的结构,你是一切,一切是你,这个地方你不要执空,我是一切,一切是我,但是你跟别人怎么互动,听良知的。
第四条法则是跟你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是唯一的法则,唯一的真相,你给出去什么,就接收到什么,给予等于接收。这是你知命改命造命的唯一法则,这是你人生所有秘密的唯一法则,没有第二条法则,其他的法则都是依这个法则展开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经》
善和恶是两种状态、两种频率、两种感觉。
积善就是你的状态一直是好的,就是你一直是和平的、快乐的、清净的。
恶是动气,就是起情绪了,就是喜怒哀乐发了。
善是循理,遵循天理,本自清净。
只要处于清净心,奇迹就会成为常态,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只要不清净,一直处于动气状态,人生一定很多的苦难。
灾难不是一下发生的,是你长期的状态决定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惠能
能比较完整比较清晰的来描述觉的特性的就是六祖慧能的这首偈子,这五句话比较清晰完整的阐释了觉的自性。
觉是清静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老师,用不同的词来表达,皆是清净的。
你的本性是清静的,自性就是佛性,自性就是你的本然存在状态,本然存在的状态就是清静。
格物致知相当重要,格物致知恢复你的本自清净。
觉的内容千变万化,觉的内容有生有灭、有形有相,你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来体验的。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金刚经》
50阴魔这种幻相是存在的,只是你有没有碰到、知不知道而已,50阴魔也是因为着相才产生的;高级智慧对自己说话也是一种相。
一切的境遇都是频率的显现,你不快乐、不和平,你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好结果。
那些能听到真我说话、有特异功能、能加持能量的人,他的能量一定比普通人高,但是如果他被障碍,把它当真,着这个相他就会入魔境,反之,他不着这个相,他知道这个东西只是一个过程,那么他的修为就很高,所以区别就在于他着不着相。
❤一心三藏是自在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课,它比格物致知比知行合一还要重要,自在人生22堂课当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就是一心三藏,最重要的功课是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很多家人活不出来,是因为一心三藏,很多家人修行没有方向,还是因为一心三藏,很多家人修行入魔,还是因为一心三藏。
告诉大家,只有一个真相,就是一心三藏。我们的所有的古圣先贤都在阐释这一个真相,我们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都在阐释这一个真相,现在佛法告诉你的是什么?就是觉,阿弥陀佛就是无量的觉,就是N维的觉,最究竟的觉悟,它包含一切的觉悟,无量的觉醒,你是觉就是那个一真法界,就是那个一心三藏。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法华经》
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
~《华严经》
世尊说实道,
波旬无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法华经》
❤空如来藏
能够穿墙、悬浮,或者能够听到高级智慧对自己说话,这本来是一种善境界,但如果你把它当做一种教导,你也去教别人连接,也去教别人穿墙而过,也去教别人与高级智慧对话,或者你把它作为自己成佛成圣的一种证据,你就入魔了,魔与佛一念间。
你问我再大的神通,心想生只告诉你——五蕴皆空。我不说你是不是魔,只看你执不执着其中,你如果执着在其中,你就是魔;你不执着于其中,你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善境界,这只是一种经过,一种过程,一种历练,一种境界,我知道无上正等正觉,我发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就没问题,所以关键看你是不是迷或者执在其中。
❤本期的课表是22堂课,更加把重点的突出出来,我们不要那么冗长的东西,把那些不太重要的删除掉,更加直击精髓,更加容易落地实修。
为什么您要习圣人之学?为什么您必须习圣人之学,没有第二条路好走,只有这有一条路,就是习圣人之学,才能过自在人生。
圣人之学这个点滴骨血凝结在什么地方?凝结就在于阳明心学。其实我们古圣先贤从4500年前的16字心传一直到阳明心学、儒释道三家最后集结为一点,就是王阳明的心学,所以一直跟大家讲:一生俯首拜阳明。
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汤恩比
王阳明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习近平
此学久绝,子何所闻?!
~王阳明
此学不明,不知此处担阁了几多英雄汉!
~王阳明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