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颐和园博物馆举办的“文物中的福寿文化和艺术特展”中,陈列着两件青铜器,分别是来自山西博物院的“格仲簋”和河南博物院的“敔簋”。
我们先来看一下它们的铭文。
格仲簋的铭文是:“唯正月甲午,戎捷于丧原,格仲率追,获讯二夫,馘二。对扬祖考畐(福),用作宝簋。”
敔簋的铭文是:“唯八月初吉丁丑,公乍(作)敔尊簋。敔用易(赐)眉寿永命,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青铜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著称于世。它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拓片极为难得。两件青铜器都是西周时期的国宝,分别印证了西周时期霸国和应国的存在,以及他们为周王室征伐戎狄获胜后,被周王赐吉金制作青铜器的重要史实。
两只青铜簋都分盖、身两部分,说明两者都是分别由不同的范铸造而成,纹饰和铭文都非常清晰,体现了西周时期精湛的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
既然它们被陈列在“福寿文化”展中,说明它们本身也蕴含着西周时期的福寿文化。格仲簋的铭文中有一个“畐(福)”字,敔簋中有一个“寿”字。这两个字都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汉字。
其中“畐(福)”字出现的更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是一个人双手捧举酒器以敬奉苍天的象形字,人们以这种方式祈祷苍天赐予好运气。随着汉字的发展,后来又在左边加了一个表示祭台的“示”,形成了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这个“福”字。因此,“福”从最开始就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祈盼得到鬼神的佑护,能拥有一个好命。在青铜铭文中多有使用,比如逑盘、冬戈簋等。
“寿”是到西周才出现的,但在甲骨文中“畴”字似乎有假借为“寿”的意思,即使在今天一些“百寿图”的书画作品中,仍有“畴”字出现。其实,“寿”是从甲骨文中的“老”“孝”“耋”等字演化过来的,但写法却有很大不同。敔簋上的“寿”就与“逑鼎”“卫鼎”“来盘”“沈子它簋”等各不相同。无论字形如何,都体现了人们期望活得长久的共同愿望。
在《尚书·洪范》中称“五福”的第一福就是“寿”,认为人只要能长寿,一切福都可以享。“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也一直是我们在为老人贺寿时要用的吉祥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福寿文化作为中国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和道德追求,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更期待我们能在善待我们人类的同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享受更多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气,在身心健康中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