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重看《分裂》这部电影,依旧十分带感。
忽觉脑洞有忍不住大开之势,开始异想天开。
《分裂》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一个人格分裂患者凯文,在不同的人格主导下,将三名女孩作为“ji品”,献ji给第24个新分裂出来的人格「野兽」的故事。
凯文身上的每一个人格,都是在受到强烈伤害性刺激时,分裂出来保护他的。
每一个人格都具有不同的年龄、性格、习惯,甚至是性别、语言和身体状况。
神奇的是,所有人格共用一具躯体,但唯独患有糖尿病的那个人格出来时,身体才有病状的出现,其他人格是没有的。
人格之间的记忆也不一定是相通的,有可能这一刻「我」在这里,另一个人格取代了主导的位置。
当「我」重回身体主导的时候,已经在另一个地方,而「我」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威廉·米利根是美国史上第一个犯下重罪,却无罪释放的嫌犯。
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二十四个比利》的原型就是他。
对于谁来主导,除了是人格各自的属性决定之外,人格之中也有较为强大者可以决定谁沉睡,谁出来。
比如,人格们围着中央一盏灯,谁在灯下,谁就是身体的主导。
或者是,每一个人格各自都有一个房间,谁出来了,谁就是主导。
人格可以分裂更多,也可以融合减少。
二十四个比利,就是在医生的治疗下,从相似人格融合开始,渐渐减少人格数量的。
人格之间平时也会交流,也会吵架。
曾经有一位人格分裂患者做了一段声音,模拟他平常脑子里人格们的交谈状态。
不仅博主听后觉得有点可怕,我听的时候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想象一下,一个人的脑袋里有多个声音不停在说话,就像背着一条巷子的信息八卦站,那种嗡嗡的量级要集中注意力,是有多难啊。
有趣的是,不同人格对主人格的保护作用,除了精神上的,比如承受痛苦,还能处理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事情,
比如,「我」社恐不善交际,凡是到了需要社交的场合时,会有对应的人格来替「我」去完成。
比如,「我」软弱怕事,但凡遭受攻击或欺负,也会有负责危机管理的人格出来替「我」面对。
用一个不大恰当,但又很理想化的比喻来说。
假如,「我」不适合上班,而在上班时间,有一个擅长上班的人格来完成。
感觉这像是一个人的机能,优化了性能后的样子。
如机器般,可以自选模式,应对不同的情况。
虽说,人格分裂是属于精神类疾病,但却让人看到大脑恐怖的潜能。
或者说,如今咱们对大脑的研究还不够彻底,人格分裂才暂时是一种疾病,
在未来的某一日,发现有效控制办法后,人格分裂有没有可能是大脑的一种自我开发优化的模式呢?
也许这是我对人格分裂的认知不够,因而产生的一些海阔天空的幻想。
也有可能是因为,明天是工作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