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看到新人婚礼时的片段,他们都穿着大红的礼服,拜天地,拜父母。其实在这方面影视剧做的显然不是很用心,几乎每个朝代的婚礼都是一个样子的。其实每个朝代的婚礼在形式上都有一些不同,而唐代婚姻的开放程度,在整个中国封建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相比起其他朝代,生活在唐代的适婚男女拥有些许的婚恋自由。
最起码在严谨复杂的《唐律·户婚》中出现了对自由婚姻的保护条文:如果两人未经父母同意就建立了婚姻关系,法律可以予以承认,前提是双方都已成年。除了要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之外(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及笄礼),唐代结婚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法律限制。
“同姓不婚,宗姓不婚”这个条款巧妙的避免了近亲结婚的弊端。
古代人结婚大多数为了传宗接代,增添人口。
古语有云“男女同姓,其生不繁”,两个相同姓氏得人结婚,会大大降低开枝散叶的可能,为了家族人丁兴旺,法律明文禁止同姓结婚。
“尊卑不婚,他种不婚”这一条是为了维持封建家族中的纲常伦理。
尊卑不婚是指双方之间是有血缘的亲戚,同时两个人之间差了辈分。举个例子就是,如果舅舅要娶自己的外甥女为妻,完全违背了人伦道德,是坚决不允许的。
他种不婚则是针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之间的兄弟姐妹。还有很多什么“奸逃不婚”“良贱不婚”等等,都是针对结婚双方的法律条文。
如果男方有意求娶一家女子,两个人也完美避开了这些雷点,就可以开始走正规的婚礼手续了。唐代婚礼基本沿袭了前制,按照“六礼”的顺序进行,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是指男方请媒人上女方家里提亲,如果女方父母觉得这个小伙子好像还不错,男方就会备一份纳采礼上门提亲。
最早的纳采礼是一对大雁,取大雁用情专一,忠贞不渝的寓意。但发展至汉代时就不是一对大雁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纳采礼开始因为身份地位高低而异,大概有三十多种象征意义不同的礼物。比如羊、香草、鹿等,寓意吉祥祝颂;又有胶、漆、鸳鸯等象征夫妇感情美满;又或者以物品的特性来鼓励新婚夫妇。
问名,男方托媒人要到女孩姓名和生辰八字,拿去祖庙卜一卦。
最好的结果是天造地设的绝配,如果两个人八字不合,为了家宅安宁双方还是不结亲的好。
纳吉就是把两个年轻人天造地设的好消息告诉女方父母。。为了表示男方的喜悦之情,再备份礼物一起送去。
第四步就是纳征,就是订婚过程中的重头戏了,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送聘礼。一般都以实物和金银为主,在送聘礼时会附带一张红绿描金书帖,又叫龙凤书帖。
帖上写的都是一些吉利话,男方写“素仰壶范,久钦四德,千金一诺,光生蓬壁”;女方回帖则写:“一枝幸附,三生契合,七襄愧极,九如庆祝”等等。
等到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男方家里会确定一个良辰吉日,提前告诉女方家长,然后在那一天上门迎娶新娘,这个环节就是请期。
亲迎就是六礼中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新郎上门迎接新娘的日子。在千年前的唐朝,新郎也和现在一样,不能轻易的把新娘接走。根据记载,唐朝婚礼会有“催妆”、“障车”、“青庐”的习俗,诗人贾岛就曾替友人做过一首催妆诗:
“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阳台近镜台。
谁道芙蓉水中种,青铜镜里一枝开”
而其中“障车”这一习俗发展到唐后期变成了拦街索要财物的恶习,被官府强令取消。
在唐朝婚礼中,新郎新娘的婚服按照“红男绿女 ”的超前时尚搭配。
今天的婚宴,对于女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一套又细又长又拖尾的婚纱用于庆祝。男生大多都是西装为主。或者也有以中式婚姻举行的,但是和大唐的婚礼比起来,显得有点简单了。
唐代新郎着绛红色公服,(一般是冠、帻和簪导、绛纱中单、白裙衫、革带、方心、袜、鞶囊、双佩和乌皮履。)新娘穿青绿色的钗细礼衣,大袖长衫长裙,披帛,层层叠加,最后套上最宽大的广袖上衣。
六礼全部结束之后,一对新人算是正式结为夫妻,如果两个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就可以甜甜美美的度过一生。
但世事难料,如果双方婚后发现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离婚也是完全可以的,唐代对于女性守节没有很强烈的社会要求,和离之后的女性依旧可以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
感觉大唐的婚姻观除了男性可以纳妾,女性享有自主权,这点和我们现在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