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到外婆家里过年,家里必然热热闹闹的,今年也是一样。家里我的阿姨舅舅们多,过年要住外婆家的人当然不少,那个平常空荡荡的大储物间被打上了地铺。北方冬天会供暖,暖融融的室内,惹的人不想出门。何必出门呢?就是白遭风雪。白天,大人们在聊天、做饭、打麻将,这个地铺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特别是晚饭后那会,大家都忙着,我和姐姐总是在那里玩耍。
那个偏现代风的储物间里的,总有一养格格不入的东西——一台老式缝纫机。那台缝纫机很突兀的躺在室内一张深木色桌子上,黑色的戚面上有些并不鲜艳的花纹,下面的踏板已经有些生锈脱落的迹象,显得年代有些久远。
我的外婆,已过耄耋之年,是经历过文革的那一代人。我坐在外婆身旁,听外婆讲这台缝纫机的故事:
60年大灾荒之后,工人家属要返回农村去做农民。那时候,只有那个外公一人在城里做工人,外婆带着孩子们,回到农村。那个时候是公社制度,就是吃“大锅饭”,每家都要出劳动力去公社干活,这样才能拿到钱和粮票布票什么的。
那时候的外婆家里,孩子们还小,又没有男劳动力。所以,外婆就买了村里的第1台缝纫机。
那个年代的交易,总是需要各种票,不然有钱的买不到什么,所以缝纫机不仅极多的钱,还需要缝纫机票。外公外婆几经辗转,终于拿到了缝纫机票,但即使那时候外公的工资并不算少——一月能拿到三十几元。这在现在确实是不值一提的钱,不过那时候也不是小数目了,不过要养活家里六七口人,也确实是一些紧巴巴,为了买那一台缝纫机,全家省吃俭用,才攒下了一台缝纫机的钱。
外婆买了缝纫机之后,就开始帮别人做衣服、补衣服,从而换工分,得到钱以及各种票。可以说,那个缝纫机,为那个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这个家庭的建设立下了巨大的功劳。
这台缝纫机,不仅仅是一台老旧的缝纫机,它是一台有故事的缝纫机,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