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宋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撵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烈。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译文】绿树中传来鹈鴂哀伤的号叫让人感到悲伤,更令人难受的是鹧鸪“行不得也哥哥”凄切的叫声才停,杜鹃“不如归去”如泣如诉的哀怨之声又响起。这些鸟儿的悲号一直要叫到春天逝去无处寻找,百花凋零才停止,真让人愁恨苦恼。但这些都抵不上人间的生离死别给人带来的痛苦。王昭君马上琵琶走向黑沉沉边塞的孤独;陈皇后坐着翠辇辞别皇宫的凄凉;庄姜夫人看着燕子双双送别休弃小妾的悲伤;身经百战的李陵将军兵败归降匈奴身败名裂,在河梁送别苏武,回首遥望万里之外的故国与友人永远诀别;燕太子带领众人在萧瑟的西风中送荆轲入秦,众人白色衣帽一片雪白。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歌无尽无歇。啼鸟倘若知道人间有这么多的离别仇恨,料想它不会是在和泪啼叫,而是和血啼叫了。弟弟如今走了,还有谁与我共同饮酒醉赏明月?
【赏析】
读了后觉得这首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上下片”不规范”
词的上下片是既成一体,相互承接、相互照应的,内容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安排:
1.上昔下今。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词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上片写去年元夜之事,下片写今年元夜之情。
2.上今下昔。如毛泽东《浪淘沙》:“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上片写眼前所见海上白浪滔天的景象,下片则回忆魏武挥鞭的千年往事。
3.上景下情。如赵佶《燕山亭》云:“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着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上片描写杏花,下片抒发由杏花引起的怀念故国之情。
4.上情下景。如张先《天仙子》云:“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上片写午睡醒来伤春愁情,下片写夜阑月出的美妙景色。
5.上外下内。如晏殊《踏莎行》云:“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上片写郊外杨花乱飞,下片写帘内炉香缭绕。
6.上内下外。如周邦彦《蝶恋花》云:“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阑,轣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徘徊,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上片写未别时,人在屋内被乌啼惊醒泪花落枕;下片写门外执手送别,霜露凝寒。
7.上去下来。如周邦彦《夜飞鹊》云:“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晖。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上片写送客去财情景,下片写送客归来以后情景。
另外还有上问下答、上虚下实、上密下疏、上下相连等形式,让上下片的内容分界明显,但又相互联系,相互照应,成为一体。(以上内容摘自网络)但在这首词里,上下片的内容是相连的,为什么会这样?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进行学习,原来是因为作者辛弃疾平时胸中郁积的事情太多,在送别堂弟茂嘉时有触而发,生离死别之事纷涌而至、有感而发,不为常规格式所束缚。这样的“不规范”有极大的张力,将作者的情感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巧用典故
本首词一连运用了五个典故:王昭君出塞、陈皇后辞金阙、庄姜送归妾、李陵诀别苏武、荆轲离燕赴秦。五个典故都属于生离死别之事,且一个比一个令人伤感痛苦,将作者送别堂弟的伤感充分表现出来。
三、鸟啼首尾呼应
作者文首以鹈鴂、鹧鸪、杜鹃的悲鸣引出“算未抵人间离别”,以鸟的悲啼衬托人生离死别的痛苦。文末又以鸟啼总结“如许恨”的悲痛,首尾呼应,让文章结构更为紧密。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大自然很平常的鸟叫声,在送别堂弟的辛弃疾眼中也充满了悲伤哀怨之情。“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听到悲伤哀怨的鸟叫声,作者不由联想但生离死别的众多典故,通过写实与联想、造景与写景,将别离之情透过文字喷薄而出。
四、内容与主题几乎无关联
这首词以鸟啼开篇,引出五个典故,又以鸟啼收尾,让人感受到的是作者深深的哀愁与痛苦,如果没有题目,至此都不知道作者为何会这样。直到最后一句“谁共我,醉明月?”才让人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这样别开生面大处落笔的手法,就如同泄洪水坝,聚结的洪水涨到制高点后一下子泄开,那份力量令人叹为观止,也再次证明了辛弃疾一代文豪的表现力。
疑惑:作者用五个典故来说明人间生离死别的痛苦与不舍,是不是此次堂弟茂嘉的远离意味着生离死别,而今一别很难再见,所以才如此的伤感?亦或是罢职闲居的辛弃疾“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写真景物、真感情”,是有境界之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