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读完了《死亡如此多情》一书,一本讲述临终前医患故事的叙事医学书。感觉自己被带入到那些故事的现场,有时还会萌生出如果我是那位医生或家属,我会怎么做的念头?虽然我不是一线医务人员,可对于生死问题,就像书中第一部分写的“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摆在每个人面前,你都要交出一份答卷。至于答得如何,我想就在于你当下走的路中。
记得当年爷爷去世的前一天,正好是自己的阳历生日。那天,家里的亲戚都来看望爷爷,似乎是想见最后一面。
5月底的天气,夜晚有着丝丝凉意。我回到家时已是7点,家里灯火通明,所以的灯都照亮着。床上的爷爷,盖着薄被,脸庞已消瘦得发尖,偶尔看到他的手脚,我才知道什么是皮包骨头。
大限快到了!这是所有人都有的认识,确又无能为力。
我走上前去,大姑姑在爷爷耳边说,爸,喆喆回来了,你睁睁眼啊!可不知是不是他太累了,无论旁人怎么叫喊,他都没有什么反应。
第二天凌晨,他就走了。
每每想起爷爷,泪水就溜了出来,任自己无论多么强制,依旧飞流直下。
后来我渐渐明白,亲人的离世其实是他们对我最好的现身“教授”。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你要做好随时都会赴死的准备。因为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一定能看得到明天的太阳。所以,接受死亡的无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的功课。
当年我害怕爷爷死在我生日那天。现在想来,爷爷到最后都是如此疼我,他硬是生生地拖到了第二天凌晨,只为了不让自己难过度过今后的日子。
可现在的自己,更希望用自己的生日来纪念他的离世。我想书中那些患者与家属都有他们各自需要面对的问题,在生死面前,他们或许处理得得当,或许包含着更多无奈与艰难抉择,可扪心自问,如果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在这些家庭里,他们的答案会不一样吗?
可能不会,因为似乎社会医疗环境没有太多改变,自己家庭经济情况依旧没有飞速发展,更多的是自己对待死亡的课题,依旧是逃避的、躲闪的。
所以,我不想让这份遗憾与逃避继续。接纳死亡,生命本就是如此多情,只愿自己珍惜眼前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