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北京二刷《红海行动》,超级巨幕厅,电影放映中回头一望,发现上映十五天后,《红海行动》依旧能做到满场。
电影票房公布的数据,截止今日,《红》已经完成28.8亿的票房收割,且以单日票房过亿的速度在刷新票房纪录。
如果说暑期档《战狼》在激发观众情绪,利用民族认同与英雄形象时,用力过猛且尚不讨巧,《红》则成功避开了雷点。
首先,英雄是人不是神。他是会吃糖会疼的石头,他是会说“人救了,家没了”的拆弹专家徐宏,他是枪打不准、残酷场面挥之不去的狙击手,她是克制住爱的女队员。
再勇猛精锐的部队,也会有伤亡,八个人的队伍,二死两伤,这让英雄从神坛回归。相比《战狼》的个人英雄主义,《红》的集体作战,对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地极为克制。队员被划分为:狙击组、通讯组、拆弹坦克组、男女组,期间因为作战变动,随时实现小组划分变动。
其次,让战场上的每个女性角色,都摆脱传统影视剧里拖沓剧情,等待男性救援的固有形象。
女记者放手机定位追踪,解救人质配合队长,扔手榴弹,按坦克发射按钮,每个动作都是人物角色设定范围内可实现的。拥有常年战地采访功底的记者,是可以完成这些动作的,相反普通人质职员则无法达成。
女队员是经历特种兵训练的,整套搭配动作,干脆利落。就连感情戏,也缩小到一颗糖。她不会在不必要的时候和感情对象说废话,延误战机。唯一的情感爆发点——石头中弹将死,作为感情传递的糖,她怎么也打不开,是生死时刻,手足无措的爱。
女人质乖乖听话,不作妖,听从指挥,最后的“感谢” ,也情感真挚。
最后,人在战争中会成长。
狙击手组中,从开场直升机追杀中,李懂搭档中弹,到搭配顾顺完成三场战斗中制高点狙击。顾顺在一场场战斗中教导,李懂在学习,最终完成黄饼中至关重要的一次射击。
这个学习的过程,仿佛让人看到其他队员的“升级打怪”之路。他们不是生而战场强兵,甚至点滴进步都背负着生命危险。
虚构化的故事,需要每一个行动背后的动机足够有力,直白地说,要“讲得通”。
女记者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对付黄饼做战地记者?助理死后,三两句台词一场哭戏足矣,丈夫孩子死于恐怖袭击,没了活着的挂念,所以要跟恐怖分子干到底。
为什么专业的队长会允许记者跟随进入人质营?路途遇袭中,记者拔钢管、按伤口,专业果敢,且人车俱毁,无车可回,所以带你一起。
记者成为后面三场团战的引线人物——放手机、做人质翻译、抢黄饼资料,如此一来,记者的动机和如何进入战场,成为整部电影逻辑上是否合理的关键。这一点,《红海行动》做的很成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清的表演其实有些用力过猛,她的悲伤、愤怒都极大化地表现在五官上。其实,高级的表演其实不会如此外化。当然,总体而言,她的表演是到位的。
整部电影在武器装备上毋庸置疑,非军事迷可以一饱眼福。在叙事上,电影是无比紧凑的,但一场接着一场地密集打斗其实会让人产生节奏上的疲劳,导演很巧妙地用剪辑节奏来调节:子弹的慢镜头射击、队员奔跑等等,都可以调节激战场景中的观众观感。
一部戏,不仅要导演足够好,演员配不配和,有没有敬畏之心也非常重要。
海清人质营那场哭戏,锤墙手部骨折;张译背着重型装备弹跳时,脚步骨折;一部不露身体线条的戏,队员们集体健身,杜江甚至健身上了热搜。这些不会在荧幕里出现,但每一分用心和死磕都是会在大荧幕里传递的,观众能感受到。
票房离30亿只有一步之遥了,祝福《红海》,期待第二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