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前路注定崎岖蜿蜒,我愿为你趟出煌煌阳关。
这是《考研》一文所带给我最深的震撼。
初读此文,我更多的是不解中的不认同,甚至有一丝丝难言的愤怒。人到中年的早餐店小老板,为了攒够女儿在上海入学的积分选择考研,为此牺牲家庭原有的幸福平静,举家漂泊,只为追求一个未知的将来,怎么想都觉得有点不负责任的孤勇,像极了我们总是说着“我是为了你好”的父母。我只管给你我想给的,从不考虑这是不是你想要的。
这个想法一直持续到与父亲通完电话。
今早,父亲打来电话,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让我们原地过年不必担心,不例外的又说起对于我目前全职状态的担忧。我安慰他开玩笑说“现在大把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你女儿好歹还有之前的积累,给点信心好不好”。父亲沉默了一瞬,叹息着说:“如果我当年咬咬牙,让你去市重点读书就好了”。我猛然一怔。
与父亲挂完电话,那些自以为忘却的记忆如沉渣泛起,在脑海中不断翻涌叫嚣。我终于想起我对父亲曾是有怨言的。
在那个女孩子读完初中即是了不起文凭的北方小村,我是村里第一个参加中考并超过重点高中录取线的女孩。然而在当时,这并没有带给父亲太大的喜悦,至少在当时的自己看来如此。父亲纠结一夜,决定让我放弃高中转而去上一所师范类中专,就在我的大学梦即将破灭,随父亲前往学校报到的车站时,县中学的老校长以高中三年学费全免的承诺给了我踏入高中,进而步入大学的机会。为此,我一直心存感激,相应的便是对父亲的心怀不满。这种不满一直持续到我考上大学方有所纾解。然而我不知道的是,我曾经的心结竟然是父亲持续至今的愧疚。
现在想来,当年父亲听到我的成绩并非不喜悦,只是经济的压力与抉择的痛苦冲淡了这份喜悦。当时妹妹和弟弟尚在读小学,父亲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八口,还能让我们姐弟妹三人有书可读,这在当时是村里的壮举。奶奶身体不好,爷爷身有残疾,村中其他与我同龄的女孩子早已辍学出门打工,面对高中的学费压力,父亲还能选择让我去读学费相对便宜的中专,已是他当时所能做到的极限,但他心中未尝没有难受与不甘,否则也不会在得到老校长的承诺后,立刻掉头带我去高中报到。
想到此,我心中多年来潜藏的不平与纠结烟消云散。
原来,我们在纠结父母的给予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候,却不知那已是他们倾尽全力所能给的全部。
再读《考研》,便多了一份理解的释然。
无需纠结于一个父亲抉择的一意孤行,也无需鄙薄于他目地的浅薄功利,他只是简单的想要自己的女儿远离一条注定荆棘的小道,为此想要凭一己之力为女儿另开坦途。
在这个阶级日渐固化的时代,读书似乎已成为打破阶级壁垒的唯一选择,“读书改变命运”成为我们这一代父母更加坚信的金科玉律,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培养“鸡娃”、“牛娃”的道路上前仆后继,为的是让孩子不至于输在所谓的“起跑线”。
而《考研》的父亲,不过是想为女儿在更好的起点争取到一条起跑的赛道,为此,他率先起跑,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跑道奋力向前,纵使身姿踉跄,但却是我们在这个冬天看到的最美的背影。
回头看到仍在床上睡到口角流涎的女儿,我与老公相视一笑……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6785/8ac28b39b6f64e9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