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楚辞渔夫》
昨天结束了38万字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的阅读,心中感概良多,书确实值得一看,感谢宁向东教授的推荐,他说,“读完这本书,你至少少走5年弯路。”作为一个认真阅读全书的人,我完全认同宁老师的说法。
沧浪之水看似是一个官场小说,一个男人的进阶之路,但其意义远不止此,它是坚守与妥协的选择,是心中的信仰与眼前的现实之间的博弈,是教会你一句话有无数种解读的领悟教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开,除了对主人公池大为的仕途展开描写外,加入了很多内心独白,那些独白真实、直接、赤裸裸,让你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想骂他傻,骂他不肯转弯的脑袋,又理解他的坚守懂他为什么总是仰望星空。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小说里池大为的生活一样,前半辈子拧巴的很,每每看到池大为被妻子董柳冷嘲热讽,被同事忽视,被别人瞧不起,在老同学面前自嘲“无名片阶级”,为儿子出生、上学、住院的事逼着处处求人差点下跪,我总要停下来闭上眼睛深呼吸一下,可怜又可悲,一个“无名片阶级”为何活的如此艰难。道理他都懂,改变自己的行为却是那么的难,他膈应的很,直到儿子被烫伤他四处求人、屡屡碰壁、狼狈不堪。人的想法一旦理顺了,说服自己去做不愿意的事就快多了,凭借他敏锐的洞察能力、高学历和不断发表学术论文的业务能力,跟一把手搭上关系,很快就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他的经历顺畅了,我看得也很痛快,几个晚上看完后50%,一气呵成。
80年代研究生毕业的高学历背景,毕业后分配到省卫生厅,所有人都看好(忌惮)池大为,话里有话的称赞他会快速走上领导岗位,池大为当时不以为然,他是刚从学校出来的纯知识分子,是孤独的文革被害者池永昶的儿子,他有自己信守的道德准则,有屈原、李白等圣人的指引,有大展宏图的决心,为心中的千秋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气魄。然后...他就在厅里喝茶看报,对同事丁小槐巴结马厅长的种种行为嗤之以鼻,对厅里铺张浪费的行为大为不满,心疼疾苦的受难老百姓,终于在一次大会上他对厅里用公款买车的事提出了看法,被马厅长打入冷宫,去了中医学会坐冷板凳,一坐就是5年。人生奋斗的黄金期,他就在无人问津的中医学会陪着一个爱传八卦的老女人。上班看报,下班下棋,就是他的一天了,一点儿惊喜也没有。
几年后,池大为结婚了,妻子董柳是一名护士,擅长打针,在医院有“董一针”的称号。她不像池大为的前女友一样对物质生活有着众多需求,非常满足于当下的安稳的小日子,她经常说,住在这筒子楼里,虽然只有一间房,也比小时候在农村强多了,所以她非常知足。我想着这就对了,在感情中你是谁你就会遇见谁,池大为跟前女友们会分手也是因为彼此的想法需求不同,还是董柳适合他。
然而事实证明,人都是会变的,董柳作为小说中的第一女主角,是池大为抛弃心中的信仰、违背内心道德准则的一个强力催化剂。平淡的小日子在董柳怀上孩子后荡然无存,怀孕后,她觉得每天挤公交上班危险,万一把孩子挤掉了呢?是吧,为此池大为去找领导开口请领导帮忙调动工作,碰壁;生儿子一波时,董柳有点儿异常,要求在省人民医院生产,医院要求支付1000元,池大为拿不出来,窘迫;生完孩子后,岳母从乡下来带孩子,4个人挤在一间房里,十分不便,池大为去找行政科长要求多分一间房,被拒绝,房子给了工龄不如他长,学历不如他高,生孩子也比他晚的副处长。董柳常说,我过苦日子可以,我住这老鼠窝可以,但我一波比人差哪了?他凭什么活的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后来的上幼儿园、一波被开水烫伤,让池大为不得不放弃一个纯知识分子心怀天下千秋的理想信念,跟他曾经鄙视的“猪人”、“狗人”一样,为现实妥协,为权钱低头。
他开始变得更加擅长察言观色,说着那些心口不一的话,学着打官腔 ,主动为领导排忧解难,动脑筋为领导谋政绩,学会了站队,学会了官场的各种迂回战术。他把曾经仰望的那些圣人抛之脑后,他的职场老师晏之鹤说“那些人的气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学是学不来的”。
现实情况和书本上的真善美相隔甚远,现实主义的人说一套做一套,在初进职场的时候,小白们免不了要和内心的传统、曾经的信仰做一番斗争。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不仅有遗世独立的才华、满腔热血的抱负、还有内心的信仰,可这样的人几千年来才几个?而绝大多数人都被历史的浪潮淹没,随着时间的流逝,挥发掉生命存在的最后一丝痕迹。
每个孩童都曾无忧无虑的在格林童话中长大,相信故事的每一个美好结局, 怀抱兼济天下的梦想进入社会的大染缸,经历了不解、不安、愤懑、绝望后渐渐熟悉了这个灰色世界。惊叹:“原来成人世界是灰色的。”
现实主义者在应然和实然中找到平衡,配上心口不一张口就来的说辞,完成一次纯知识分子的脱胎换骨。这种现象在人们成家后更加明显,梦想、信仰早已羞于谈起,取而代之房子车子年薪地位。你说人类是更务实、更负责了?还是迷失了自己、丢失了方向?我不知道,因为我也马上要跳进大染缸,只能努力掌握话语权,再来随心所欲的解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