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莲心香,藕丝雨。
水面风,花间舞。
红妆相映绿阴中,
翠盖低垂清露处。
(二)
红轻开,绿幽抚。
柳笼烟,风催渡。
花开时节雨初晴,
叶落池塘天欲暮。
(三)
风初吹,雨微摆。
露未晞,香还在。
清溪流水韵泠泠,
小沼芙蓉妆采采。
(四)
莲心娇,荷花嫩。
水面风,波间韵。
鸳鸯双浴绿云丛,
翡翠低飞明月晕。
(五)
颜如霞,质如蔓。
玉露呈,秋容绾。
红花芳泽举成荫,
绿叶香浮摇作扇。
(六)
花燃烟,叶藏蕊。
雨过池,风生媚。
红妆娇滴语相思,
翠盖低垂人独醉。
(七)
黄芯摇,绿波浴。
汗湿衫,风催蛐。
鸳鸯眠稳梦初成,
翡翠摇高香半扑。
【花非花】属小令词牌,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创。当年他写下这首意义朦胧却蕴含哲理的小令: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雾非雾”,提到这六个字,我们很容易想起琼瑶阿姨的言情小说,还有一部同名的电视连续剧,好像充满了悬疑,用这六个字简直再恰当不过了。但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白大诗人的这首【花非花】。
在唐代,词的创作并不兴盛,不然怎么被说成“词乃诗之余”。换言之,就是说词不过是诗的边角余料。唐诗的两座高峰是李白和杜甫。但当时也有一部分诗人想打破诗歌这种固定字数的囹圄,一反常态,意欲达到一种参差错落的新奇。到了宋代,苏轼和辛弃疾等人促进了词的发展,提高了词的地位,使得唐诗与宋词并驾齐驱。
白居易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的诗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据传连路边大娘都能听懂。但是人家偶尔也会换个风格,这不,写下了这首朦胧了一千多年的小诗。
“花,非花,雾,非雾”,首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而白诗所咏何物未能明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述,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即逝,难以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就使得读者怀疑诗人是不是在说梦。但从下一句的“来如春梦”四字,可见“梦”原来也是一个比喻而已。这里“来”和“去”在音情上承上启下,由此萌生出两个新鲜的比喻。
“夜半来”者乃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小令留给人们的感觉,就如梁雁翎那首流行多年的《像雾像雨又像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