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是儒家典籍《论语》的第三篇。《八佾》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市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在本篇中有人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中国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是如孔子般重视礼仪的仁人志士坚守的结果,可见遵守礼的深远影响。所以,哪怕是今天的生活中,仪式感依然很重要,是体现一个人品味的重要外显形式。然而,随着时间的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其原本的内涵,变成了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来完成的。所以礼仪与创新并不矛盾,是可以共存的。只是创新要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的;礼仪当然也应该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而有所变通调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