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不知观
《论语·为政篇》第17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说:“子路呀,我教给你怎样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明智呀!”这一章,孔子教导子路求知应抱有的态度和方法,启示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切不可自己欺骗自己,强不知以为知。
《道德经》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说: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应当推崇。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有毛病。圣人之所以没毛病,是因为他以自己的毛病为毛病,所以他没毛病。
《贞观政要•论政体》记载: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吾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意思是说:贞观初年(公元626-647年为贞观年),唐太宗李世民对萧瑀说:我从小喜好弓箭,自以为能全知弓箭的奥妙。最近得到十多张好弓,拿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说:“不是好材料。”我问其中原故。工匠说:“木料的中心不正,则木纹歪斜。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的箭不直,所以不是好弓。”我于是有所领悟。我以弓箭平定天下,用过的弓箭够多了,但我还不懂得弓的妙理,何况我得天下的时间不长,对治理天下的道理,还不及我对弓的了解程度。对于弓的理解,我都有失误的地方,何况治理天下的道理呢?”此后,唐太宗诏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与自己座谈,向他们询问政务,以知道民间疾苦和政治得失。
可以想见唐太宗对制造弓箭的工匠的专业技能的尊重,也可以想见工匠们在唐太宗治下能体会到的专业尊严。对自己熟悉的弓箭都没有完备知识,何况复杂的天下。唐太宗从自己对弓的理解有缺失的经验中,得出自己对治国之道的理解必有缺失的结论。知道自己无知,才需要智者帮忙。知道自己无能,才需要能者相助。
唐太宗深知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有限性,从而不敢独断专行,广开言路,重视人才,从谏如流,手下人才成群,带出了贞观盛世。
印度教经典《梨俱吠陀》中,就有不可知论的诗篇:
谁能确切知道?
谁能在这儿宣称自己知道?
这一切从何处诞生?
这创造之源何在?
众神来临,
宇宙创造,
谁知这世界何时升起?
《梨俱吠陀》非常古老,编辑完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比《道德经》早近千年。
约比老子晚一百年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唯一真实的知识,就是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这就是鼓励我们不要荒废光阴多多读书。试想,人家庄子老先生七老八十的时候还能有此觉悟,我们这些年轻人怎么能够不为之振奋,从而闻鸡起舞、奋发图强、追求上进,去阅读那些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啊,不然连一个老人家都不如,实在有点儿说不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