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身边人的态度,就是孩子未来成为的样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观察身边的人,过年那几天,可能每天和妈妈一起,跟妈妈待的比较久,所以,会去观察她。
年里年外那几天,可把妈妈忙坏了,就知道妈妈眼睛一睁开就去菜场了,大包小包提回来很多东西,然后就开始给我们准备早餐,早餐吃完之后,又开始准备午餐,午餐吃完,下午想着好不容易,她可以休息了。但,没有。
她就开始弄饺子馅,和面,包饺子,包包子,一直到晚上。有一次她包饺子竟然包到12点,那个时候我问她:你怎么包那么多啊?
她说:家里人多,一个人吃十几个,一餐就得好几十,那我不得多包一点吗。爸爸也很体贴会帮着妈妈一起包,分担一点。
通过我的观察,我觉得妈妈太辛苦了,我就跟她一起去菜场,每餐吃完帮她洗碗,我也会参与到包饺子的队伍中。边做边聊。
过年的时候把奶奶接过来,在家里住了两天,看到妈妈给奶奶剪头发,洗澡,换衣服,爸爸给奶奶洗衣服,可能受他们的行为感染吧,我也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观察到奶奶的指甲挺长的,然后我就开始帮奶奶剪手指甲,脚趾甲。我觉得很幸福,能够为家人做点事情,很开心。
看到了父母对孩子,对家庭,无私的奉献,无私的照顾,无私的付出,让我觉得很感动。感觉比工作都累,妈妈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一整天都在为这个家付出,一整天都在操持这个家,觉得太不容易了。
一个家想要过的很有生活味,一定是有一个好妈妈在操持着这个家。
我有时候感觉自己很幸福又很不懂事,30岁了还在享受妈妈的照顾,妈妈去夜市回来都会给我带小吃,就觉得很感动。
平常饿了都会说:妈,我饿了。她就会问:你想吃什么呀,就会给我煮好多好多吃的。
自己在外面工作,回来之后,真的很累,什么都不想做,我会想到,在家饿了的时候,妈妈很快就把饭煮出来,然后我就觉得煮饭也没那么难,我就会静下心来,给自己好好煮一顿饭吃,觉得也蛮好的。
人家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其实多去观察父母,多去看看他们,用心的去看,不用等养娃,就能感觉到父母真的很不容易,父母真的是一片天,这个家之所以有家味,家庭的担子都在父母身上扛着。
这是家的意义,言传不如身教的意义,有很多东西,孩子会学了去,好的不好的,都会学了去。
所以要有一双能分辨是非的眼睛,能够学好的,有些不可取的,也不要强求父母去一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尊重他们做他们自己想做的样子,同时做好自己。
以前会经常要求妈妈改变,觉得她跟别人交流啊,说话啊,太直来直去了,想着不要家长里短什么都跟别人说,我会经常说她。但是每次说妈妈,妈妈都会不开心。
然后我们俩会抬杠,有时候讲着讲着还会哭起来,现在,我感觉那都不重要,她有她的生活经历,她有她的待人方法,我不喜欢,我不要去学就好了呀,但是我也不要去不让她那么做,那是她的人生,我不能参与太多,也不能一定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对错不重要,能让家人感觉到开心,感觉到舒适,最重要。
以前妈妈说我的时候我还会跟她去争辩啊,跟她去吵什么的。现在我觉得,妈妈说就听着,虽然说,她说的可能不一定是对的,说的可能不一定对我很有帮助,很有用,但我知道她的出发点肯定是为我好的,可能现在她不知道我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所以她可能说不到我的心坎里面,但是,我一定不会再去拒绝这份“为自己操心的心意”。
被妈妈说是件好事,长大了你看外面谁愿意天天叨叨叨说自己啊,除了父母,看到我们做的不好的时候,还会批评自己几句,言行举止在外面,你让人家不舒服,人家就直接远离你了,谁还会说你,不会的。
以前不懂什么是打是亲骂是爱,我现在发现真的是这样,你去想一想,你去感受一下,真的打是亲骂是爱,父母对孩子只是说,有些不知道该怎么爱孩子,有的人会打,有的人会骂,有的人会说教,但是它的本质都是希望孩子能好起来的。
可能有一碗水端不平的现象,接纳吧,接纳吧,接纳吧。
能被养育大,这份恩情就已经很重了,我们不应该再去向父母索求更多的爱。我想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去给爱,而不是索爱了,我们要对他们付出了,我们不要想着再去处处的去依赖他们,处处的再去想要从他们那里得到安慰,认可,我们应该给他们安慰,认可,应该带给他们一些依靠。
把自己做好,才是对他们的爱最好证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