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 ”人要讲道理,讲道理,讲道理,”可你会发现有时候虽然自己说的很有道理,但仿佛并不能完全赢得他人的赞同。这是怎么回事?
最近,我也终于在观看《奇葩说》过程中获得一点启发,这是一档辩论性综艺节目,参赛者来自不同的行业,在都拥有强大的逻辑和表达能力背后,又各有所长,有名校毕业的高材生,说唱或者演艺届的高手,还有之前多次参赛的老奇葩们。
这期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实战派代表傅首尔,她作为一名老奇葩,她的辩论风格是既言之有理,又特别能煽情,更是段子高手,能把复杂的道理用生活化的语言故事表达出来,在她的演讲过程中,总能赢得一波又一波的掌声。
而与这种风格相反是高材生代表的学术派,他们可能拥有的是更多专业的辩论技巧。所讲的内容虽然逻辑严密,有理有据,但举的例子或者一些用词可能偏于正式,比起前者不是那么容易赢得观众的共鸣。
当两者狭路相逢时,便会给人一种“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前者讲道理+情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与理性结合,后者只讲道理,最终两者呈现出来的说服力强弱上也会有较大的差别。
讲道理并不是万能的,不同的场景应用的方法不同,就像人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在不同的场景中,优点可能变为缺点,缺点可能变为优点,与其说是优点缺点,还不如说成这是某人的特点。
在我们生活中,理性与感性其实更像一套组合拳,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依据场景的不同而交替使用。也只有灵活地掌握到这个度,我们才可能生活得游刃有余。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