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上午代老师在蓝橡树咨询师微信群里@我:“邀请以下几位老师点评哈,知道你俩的研修快结束了,练练笔吧@爱变 @张立新”。看到代老师如此明察秋毫不觉心里暖暖的,自从2018年10月份参加初级研修以来,除了保证日常工作和正常的家庭运转外,全部的精力都用来研修了,经历着由苦转痛而后乐的体验,所以蓝橡树的很多活动参与的少了。
在感受到代老师的体谅和温暖的同时心里也感到些许的愧疚,当日的午休都心事重重的睡不安稳,干脆起身阅读陆苗的日记并在社交读书成长营写下自己的点评。基于当时的环境和心境,我那天写点评的过程非常顺利,从陆苗描述的故事中清晰的理出了她为何这样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读出她各种负性情绪背后未被满足的需求——被爱的渴求,然后选取一个视角针对日记中的某一软信息进行点评。相对于向内进行自我攻击的抑郁情绪来说,愤怒是对外的,有力量的,所以我从这一视角对陆苗的愤怒进行重构、积极赋义—写下愤怒是改变的开始(点评附后)。
记得阅读李克富老师《类神经症心理问题》一书时,很多学员针对老师的咨询过程进行提问,问他当时为什么要这样问不那样问?为什么要采取这个态度而非另一态度……对于类似的问题,李老师答复的基本相同就是无法回答,因为咨询中的对话都取决于当下的情景,离开了那个当下去讨论没有任何意义。离开了那个语境的、事后整理的对话文字稿参考价值比例很小(好像只有百分之十几)。
对语境、情境的重要性,我今天有了新的认识。因为当上午代老师把《我受够了从小到大做一个乖巧顺从的好孩子!||社交读书成长营》发到心援助微信群以后,我看到其中自己的点评忽然感觉好陌生,想不起来16号的自己为啥会选取那个“对愤怒进行积极赋义” 的角度进行点评,因为此时此刻的我又好想从另一个角度再解读一次。今天的我显然已经不是16号的我了,这不但体现出情境的奇妙之处,也契合了研修中学习的SST一次性心理咨询的理念,不管上一次咨询的效果如何,每一次的求助者都已不再是上一次的求助者了,每一次咨询都是一个完整的咨询。
希望明天的我可以感谢今天的我,并在觉察的路上坚定的走下去。
后附《我受够了从小到大做一个乖巧顺从的好孩子!||社交读书成长营》,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