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斌 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
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现有学生4400余人,教职工230人,是县城体量最大的一所学校,还是分属两个不同学段建制管理的“一校两区”模式。在庞大的体量下,如何为管理松绑、为教师减负,一直是学校治理的一个重要导向。
现行治理体制下,大调整不现实,微变革则可有作为。近年来,我们从细小之处着手破除机制“弊病”,以“柔性+底线”管理为切口,以“至简+务实”为导向,努力营造相对宽松的小环境,更加期待通过刚中之“柔”和管理求“简”实现学校内部治理的减负目标。
弹性坐班给空间。学校“以人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不能简单照搬行政事业单位的治理模式。不能简单地把“上课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标准,备课、批改、辅导、管理学生、家校沟通等都可能是上课之外“看不见”的重要工作量。教学和育人,更需要相对宽松的自主空间。我们连续多年不对教师考勤打卡做严格要求,实施弹性坐班制度。对每天的上课、集体活动的学生管理和每周的集体备课、专题会议、升旗仪式等5个关键环节进行“严管”,把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视为最大“教学事故”,这就是“底线”。我们还把过去一贯要求的“班主任提前到岗”调整为“师生同到”,不刻意拔高对班主任的要求。我们将临时性请假权下放到年级组,实施报备制,充分相信教师,不超出一天的请假分类管理,教师向年级组报备,干部向分管领导报备。这一系列变革,让教师处在一种相对自主灵活的空间中,对教学投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多精力。
变革会议省时间。“会风”看管理,会议太多不是高品质管理。我们以“规范、限制、整合、增效”原则变革会议,倡导“少开会,少开大会;不开晚会,不开长会;将日常学习融入集体备课,变工作部署会为故事分享会;大会讲故事,小会谈要事”。如全体教师例会每月一次;班主任例会每月一次;教师例会以一课时为宜,不超过1个小时;领导讲话一般不超过8分钟,去套话;每场会议发言人一般不超过5人;能当面交办的尽量不开会,能合并的会议尽量合并,并提前向教师告知会议时长。这样的“底线”设计,目标就是尽量把教师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给教学。
优化备课求实效。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和电子备课的习惯形成,备课管理需要学校大胆变革和优化。我们推广“目标制定+任务驱动+学习设计”的真备课,实施教师备课分级分类管理,不对教师备课做统一刚性要求。成熟的教师可以申请选择在教材上备课,不必使用统一的备课本,允许以经过个性化改造后的PPT代替备课。兼任多门课程的教师,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为主完成一门学科的备课要求,其他学科在教材或教参上备课。不把手写备课字数作为备课检查的硬性要求。创新编制统一手写“备课模板”,去烦琐,减字数,抓要素;规范教材备课的目标、问题、活动设计。尝试实施备课“契约制管理”“公示制”等。实施“微理论学习+微话题探讨+微课堂打磨”模式的集体备课,强化对集体备课的严格管理。这就是“备课底线”。
淡化材料留干货。少谈认识,多谋工作,把“计划”变成“清单”,让工作看得见。简化和降低对一般性总结材料的要求,倡导教师变“总结”为故事,从“过程”中提炼“经验”。学校各项常规工作交流按照“提纲准备+对话分享+经验提炼”流程实施,材料不成熟或没有价值则不需要教师撰写为正式文稿。班主任总结既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照片”。通过论坛、故事会等平台,有主题、有针对性地推进各类工作岗位上的教师总结交流经验和心得,不搞没有实效性和价值感的“人人汇报”。学校将教师尤其是行政干部从频繁而低层次的“文山”中解放出来,给出更多空间让他们去实实在在“做”且“做好”。
理性留痕做减法。填表、记录、拍照留痕是过程管理的一种常见方式,但不必事事留痕、人人留痕。一要理性,二要智慧。重要的信息、必需的佐证,加上简化的操作,这就是理性留痕。凡涉及大量人群和反复操作的,设计者一定要认真思考必要性、科学性和操作性。理性就是管理“智慧”。对于参与面广涉及人多的工作和活动实行“代表性见证”。
系统设计重融创。面对上层和外界派发的非教学工作任务,怎么办?关键要把握“政策性”“现实性”“育人性”“实效性”的统一。把政策性强又现实急需的非教学工作统筹到育人工作中,进行整合、融创、建构,才能被教师所认同并积极参与,实现工作的目标性。由于教育行为的关联度高,由此进行的检查、考评、竞赛、创建都不会少,都有“理由”和依据,每一项“对上”都不容轻视。如何把上级的统一要求变成学校的工作设计,这是学校执行者的一种智慧,也是工作的必要环节。理解意图,化繁为简,贴近实际,指向育人,寻找符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学校在贯彻落实非教学任务时的“底线”。当然,面对纯粹的“形式工作”,学校也需要“拒绝”。
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理解“人性”,从“人”出发,学校治理的“人性”,首先是教师立场。学校治理既要有制度和规范保障,又要注入“柔性”举措。相信人,只有从“底线管理”出发,才能给予教师时间和空间,避免坠入“形式主义”的死角。
当然,形式≠形式主义,常规管理中的必要“形式”,并非就是“负担”。只有当某些工作形式超过其应有的“度”,或者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成为工作的“束缚”时,才是“形式主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