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对社交媒体上瘾? 究竟是什么让社交媒体如此具有吸引力?我们为什么关注别人,又为什么想要获得别人的关注?
这也许可以归结到几个与自我有关的问题上。
1、为什么我们渴望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关注和认可?
第一,人类大脑十分爱好八卦:我们都爱管闲事,想知道别人的一切动向,甚至包括他们当天的早餐内容。
第二,我们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支持。当有人对我们的观点做出积极回应或是将其与他人分享时,我们就认为这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性。
当然,若是招致了反驳或嘲笑,我们的自尊就会受到打击。拥有关注或不关注他人的选择权,意味着社交网站的用户可以自由关注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的态度与价值观的人。
第三,我们还希望自己是第一个知道某个消息并将其广而告之的人。
这是我们在童年时常做的事,你还记得抢在别人前面把消息散布到操场上是多么重要吗?如果你是最后一个得知此事的人,这显然反映出你在信息的“啄食顺序”中的地位不高。
image第四,社交媒体广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名人十分愿意用它来发布自己的日常想法和最新动态。在过去,这些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遥不可及,而突然有一天,我们却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走进名人的生活。
一方面,公众一直以来对名人逸事的兴趣都是无止境的。早已有一整条花边新闻产业链顺应这种恶趣味而生,提供八卦以满足大众胃口,但社交媒体较之却更胜一筹,因为它发布的消息来源正是名人自己。
另一方面,名人也需要拥有关注者,毕竟若是没有粉丝,他们就会淡出公共视野,而失去关注常常也意味着失业。因此,大部分名人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账号。事实上,他们发布的信息很多都是由职业写手撰写的,以保证表面上的亲和力与清晰性。
2、为什么社交网络言论容易被煽动?
一位名叫卡尔·奎因(Karl Quinn)的澳大利亚记者指出,有些人会用社交媒体发送一些十分残忍的信息,并将其传递下去: “许多人其实不能确定,自己究竟认为名人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类,还是只是方便人们群起而攻之的人形瓷像 。”
问题在于, 受害者一旦出现,大部分人都会比我们想象中更愿意成为加害者。
此外,由于社交网站的极化作用的存在,当我们受到煽动或自觉有对他人评头论足的需要时,态度与观点就会自然而然地朝极端的方向发展。
观点扭曲、缺乏反思时间与感知距离的仓促交流及匿名性质,这三者结合起来,让社交网站成为表现失常的绝佳平台。
image3、 物以类聚效应
互联网中的极化现象 认为我们能和网络上的每一个人产生联系并拓宽视野的观点是错误的。软件在搜索过程中必须使用过滤器,以去除数据山中的冗余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它展现给我们的结果只是它认为我们想看到的。
我们倾向于加入拥有相同理念的社交网络,结交与我们最为相似、在价值观与主上与我们见解相合、能在交流中互惠共赢的人。我们习惯于与他们一起读相同的报纸、看相同的电视节目,连业余爱好也很接近。
image这样的同质相吸原则或许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但与此同时,也将我们与那些持不同价值观的群体隔离开来。换言之,这会助长极化作用。
尽管通过社交媒体认识陌生人很容易,群体还是在不可避免地同质化, 人们更有可能关注那些与自己有着相同年龄、种族、教育背景和性格的人,而对持不同意见的人则会取消关注。当研究者分析群体的社交网络时,他们发现一个群体通常具有相同的性格特征,这种聚类效应如图 8-1 所示,性格积极向上的用户倾向于与另一些积极的用建立联系,而拥有消极性格的用户也会认识更多的倒霉鬼。
image不言而喻,聚类效应会推动极化作用。一项对在 2010 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期间发布的 25万条 Twitter 信息的分析显示,左右派人士转发的信息都严守本政党路线,坚决杜绝内容来自对方阵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