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在外面参加活动的时候,经常碰到自我介绍就一脸尴尬,因为我的职业一点都不酷,按照某位学妹的说法,现在年轻人主流的是非体制内工作。时间长了,对于工作的理解不再像初入职场时那么肤浅,亲身体历过有更多的理解和感悟,渐渐学会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份体制内工作。关于体制内,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看得比较多的三种状态:忍、混、滚,作为一个七年的体制内人,今天想说如何成为体制内的一股清流。当然,这仅限于将体制内工作仅仅当作一项普通的工作来对待,而不是期望在仕途上有更大更高追求的政治人。
在心态上要把体制内工作当作一份平常的工作来对待。这是大学毕业时一位学长的寄语,当时我作为一名社会学渣在为要不要进入体制内工作纠结了很久,听到学长这么一说,真的放下所谓的前途、背景、资源等评判标准,心平气和地分析当下的那份体制内工作,以平常心接受这一份体制内工作,并且这么多年来一直延续这种认知。当你把它当作一份普通的工作来看待时,好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就是这份工作的第一要义,而不是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在工作之外的事情上,比如争名夺利,比如制造噱头,不要把你在单位的时间变成垃圾时间。如果你是做文字工作的,那么让自己的笔下能够生花,让文章言之有物而不是空洞的八股文章,或许有一天你的文章就会出现在你曾经向往的地方;如果你是做业务的,司法、税务、外事等等对专业要求相对比较高的工作,那么让自己在这个领域变成专家也无妨;甚至如果你现在只是在做简单的办公室杂事,你也要努力找到更加高效有效的工作方法,掌握其中的要诀。在工作中巩固一技之长,很多时候自己就能默默地从中受益,包括当你想清楚要离开体制内的时候。
行动上要保持独立。在体制内不长不短的七年,我将盲目从众列为最大的禁忌。在改革的主旋律下,体制总体是向好的,但是体制内人还是一个庞大的基数,并且难保参差不齐的素质,所以在面对貌似机会实则是诱惑的时候,就需要保持高度自律和理性判断。工作后我就基本不午休,因为工作时间基本上都是被工作塞得满满的,而体制内的午休时间正常都会有两到三个小时,而且可以保证不会受到干扰。通常大家的做法都是能睡多久睡多外,这就是体制内工作的福利,但是我觉得休息半个小时足矣,剩下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还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我经常将午休作为学习时间,比如完成了考研的备考,比如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的初稿。很多人以为的体制内工作,就是要保持好人缘,要参加各种团体扩展人脉,但是这种社交经常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你可能会被邀请去喝茶聊天,但是聊天的内容可能听不懂或听了就忘,你可能会被邀请去吃饭喝酒,但是那只不过是另一个吹牛侃大山的地方,你可能会被邀请去唱歌,但是唱来唱去都是几个老调,不如将这些时间用来提升自己或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调节工作和生活来得实际一点。
永远都不能停止的自我完善之旅。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年轻人排斥体制内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它容易使人堕落。但是事物的两面性提醒我们,这种堕落是人为选择的,作为体制内的清流,你也可以选择不断地精进、不断地自我完善。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年轻的体制内公务员,怎样才能避免混日子,闲余之时怎样度过或者学习什么技能比较好?底下好多回答,我自己看了都觉得受教了。例如有时间可以去做公考讲师,毕竟参加过各类公务员考试才能进入体制内,有这类的经验可以很容易上手。如果暂时还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那么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可以先考几个技术含量比较高又没有门槛的证书,像注会、司法考试、甚至第二外语等。虽然现在一时半会用不到,但如果你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多学点东西,证书在手,将来如果想脱离体制,可选的路也多一些。
工作之外,做一个有趣的人。体制内的工作很程式化,因此容易被繁琐的工作、刻板的规矩变成一个暮气沉沉的人。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然后将下班后的时间悉心利用起来,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做一个有趣的人。最容易的是多读书,不是工作所需要的公文报告,而是真正的文学作品,不要太功利,让自己的谈吐变得越来越成熟。或者是培养一个新的兴趣爱好,烘焙、花艺、乐器、健身等等,调节生活的节奏与情趣,也可以认为工作之外的圈子。或者是出去走走,发现周边的美、发现诗和远方,甚至是谈一场甜蜜的恋爱。
逆流而上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体制内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离开体制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踏实地工作,然后丰富自己的生活,保持成长的状态,让自己成为一股清流,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