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打造系统【建立个人生态系统】读书
随笔|| 用留白的艺术打造一套个人生态系统

随笔|| 用留白的艺术打造一套个人生态系统

作者: 走马观花小娘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5-02 23:34 被阅读0次

    4月30日读乔舒亚·贝克尔《极简》有感

    我是假日在公园的小山坡上,扎进一个隐秘的小亭子里翻开这本书的。彼时碧树环绕,鸣鸟啾啾,游人三两。家里有饭,怀里有书。再好不过。

    可能是欧美人天马行空的聊天方式,也可能是翻译不顺口,这本书并不像它的名字一样简洁到极致。让我有点失望:铺垫太长、结尾拖沓,半天不说重点,类似观点重叠赘述,排版思绪都有点无章法不整洁。经典案例的缺乏且大部分侧重物质的处理,让整书流于表面泛泛而谈。

    如果仅仅是以扔东西为突破口达到简化生活的目的,另一本《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显然更好。以点带面,文字通透。言简意赅的标题分类,直抵心灵的对话仿佛一个亲和无比的整理顾问在和读者面对面沟通。整理艺术果然是日本的强项,看日剧和美剧的场景对比就知道了。

    但随后我亦释然:作者正是不够简洁的那群人才有待改进,从中有所感悟。否则,真正的极简人士,又怎会需要这样一本书呢?

    关于极简,我想没有人比东方人更深谙其中的艺术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诗词、古琴古曲、深山隐士,哪一个背后不是极简的大师。能画一笔绝不画一片,能用一字绝不用一句,能停顿决不再续弦。

    有水何必再画鱼? 有屋何必再添丁?这就是东方意境中留白的艺术。以退为进,以点带面,以景带情,四两拨千斤;半遮半掩,欲含欲露,无中生有生万物。

    这也是西方理解的一句:Less is more.

    人生好比你唯一的一部大作,你又该如何去留白呢?

    一、我在亲子关系中触发了留白的开关

    1.关于物品

    你有没有看过一个小宝宝的房间?家长的爱都是用各种物品表达的。父母长辈从孩子在肚子里起就开始帮助宝宝超前消费,囤积物品,布置一切。

    在我怀孕时按着体检小手册上的列表买了百分之七十的待产物品和哺乳用品,而孩子断奶时还有百分之二十的物品从来就没用过。

    孩子长得比大人的印象更快,你刚在回忆她昨天的样子,明天就有很多衣服穿不了了。从她会跑跳起,屋里开始乱得不像话。惊叹于熊孩子乱造天赋的同时,我后悔留这满地狼藉的玩具,它们像在嘲笑说该面壁的那个人,是我。我好好回忆了下,有时仅仅是她一望一摸一笑,我就忍不住猛掏钱包。

    可有一天我不知怎么突然开窍(变坏)了。撕坏的书页不再保存而是直接扔了,很久不玩或是脏的玩具打包扔了,宝宝看到玩具走不动我就陪她多玩会,不再买回家了。而更多的是我们在大自然里摆弄树叶花草石头沙子玩。成效如此显著:孩子玩一件的专注力增加了,我收屋子的时间减少了。孩子获得了更多的审美情趣。

    2.关于精力

    从前有人跟我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可处在青春肆意的我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做了母亲才承认这一点,常常在事业与亲子中犹豫,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导致工作、陪孩子时都无法全情投入,效率低下品质不堪。

    我是个重品质的人,想清楚这一点时,我就逼自己简化,斗败自己的贪心。我给自己规定:在一定时期只做一个选择。一个顺应天性,内心深处唯一的选择。不是侧重,没有侧重。是的,我想做好一个母亲,给宝宝一个梦的王国。而不是在朝朝暮暮的期盼里,过早的认清了大人世界的冷漠、无奈与现实。

    反思1:我们是如何从一无所有的婴儿起就开始被动拥有成堆物品的呢?

    东西都是大人买的。到底是孩子需要,还是大人的心里安慰?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会吓你一跳。

    数数你周身的物品,它们的存在是如此狼狈,你真的在它身上投过一秒欣赏的目光吗?不然那何其不是一种羞辱呢!你愿意待在一个不看重自己的人身边发光发热吗?

    反思2:愉快的玩耍、高尚的教育真的需要花钱吗?

    公园、超市、菜场......处处都是玩乐兼教学的好场所。

    我未给宝宝买学步车、早教机,也未上不是亲子关系的亲子班、关在商场办公楼的早教班。有什么比大人带着小人儿散步、旅行、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情怀更有益身心呢?有什么比跟随大人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更满足好奇心呢?有什么比跟小伙伴一起无忧无虑撒野有助于成长呢?有什么比妈妈亲自编的故事唱的歌谣更动听呢?

    一些本末倒置的发明理由可不仅仅是懒惰,还是背后藏着一批享受私欲(或吃喝玩乐或追名逐利)的成年人。

    反思3:向孩童学习专注的本能,只惦记并享受当下的玩具。

    像孩子一样专注地做事,不管之前过去的事和之后还未发生的事,更不要惦记不是自己的事。无论这个时间有多短,它的效益可都是百分之百。

    二、简化生活全方位(向留白高手进阶):让一切更清晰更便利的真谛

    第一步,简化所有空间

    1.拥挤的电脑:满满的邮箱、文档、口味繁多的音乐列表、乱七八糟的图片......

    2.臃肿的手机:过载的APP、过量的信息、各种优惠券、陌生的朋友圈、应接不暇的公众号、不联系的联系人......

    3.杂乱的房间:千奇百怪的收纳工具、不成体系的厨房用品、过多装饰、囤积日用品......

    4.尴尬的人际关系:八卦的舍友、不熟的熟人、使坏的同事、管闲事的亲戚、总与父母对抗的自己、不是自己的自己......

    5.占据心灵的标签和认知:我有拖延症、这个肯定Hold不住、是不是针对我啊?为什么总是不被珍惜......

    第二步,简化所有围绕着时间的生活方法

    1.打造轻快的生活节奏:优化待办事项、优化买菜购物习惯等,增加锻炼、自我提升、关心家人的比重。

    2.打造清新的的人际关系:亲人恋人间适度的界限(你一定要帮下一代买房而不是去周游世界吗?),简洁明了的办公室关系(大家都只做事不搞事好吗?)。

    3.打造更纯粹的脑海环境:不必成为他人眼中的人,关键化找另一半的条件,摒弃他人看法、排除内心杂念(去做一切纯粹快乐:身心倍爽的事)

    三、行李箱简化法

    关于身外之物,你究竟有多少只行李箱?

    1.由物及人的推理

     我相信,物质与精神的比重是平衡的。物质霸占空间、时间太多,精气神必然不足就会焦躁;物质霸占肉体和心灵太多,人就会势利庸俗。

    人与人的最大区别是精神层面的分野。单看物品,还不足以领略人性内心深处的风景。因为商场的遍及,让同一东西被不同人所用。由物及人,人为物提供一个家一样的场所,物在其中散布它的磁场。

    不加筛选的物品会让你的气息同流合污,不修边幅的环境会让你的心志自甘堕落。所以,你要谨慎选择留在身边的物品,正如留人一样。不让任何不属于真爱的事物拖你后腿,掩盖你的华光。想要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特性,就得尽可能只保留与心灵相通的物品,让它们代替你的心声,滋润你的心田。万物有灵且美,心灵相通的瞬间才会天人合一的美。

    2.来做个装箱测试吧!

    分为实际装箱(以下A)和虚拟装箱(以下B)。

    A.将你所有的物品分门别类装起来,贴上标签,看看它们分别占了几个箱子?你在哪一领域箱子最多?那是让你喜悦还是不堪重负的?开始扔箱子吧!

    最终最终留下的箱子才是你理想的状态。从此以后,左右只保留这几只箱子数量的物品,若有淘汰,再定期补给,或根本无需再补。如有哪天你发现你的哪只箱子开始有躁动不安地撑出来的迹象,别担心,也许你发现了真正的兴致热情不是吗?

    B.将脑海中的所有的观念、灵感写下来。

    包括想找个什么样的伴侣、讨厌什么、每年重复的新年计划、被别人和自己贴上的性格标签......统统写下来,划掉它,划掉它。圈住核心那仅剩的几个关键词,然后:保持心动的、攻克不爽的,或是接纳它们,与之和平共处。

    3.当简化遇瓶颈时学做心灵冥想

    假如你是婴儿或谍影重重中失去身份的伯恩一样起点全部为零,你会做什么?买什么?

    又或者,你是鲁滨逊在一个物产丰富的荒岛,你又会怎样开创自己全新的生活王国?

    关于精神,你有多少时候是在做喜悦的事?

    除了挣钱之外,应该都做自己喜欢的看重的。

    家人、健康、理想的生活模式、保证经济的事业是人生幸福的基石不是吗?

    从今往后,你只需简化出一个最舒适的个人生态系统,这便是极简的宗旨及奥秘之所在。

    扔:请幻想一下,理想中的样子,一一对应,有它吗?  衣物、男朋友、个人习惯和风格......

    四,带上你的这套个人生态系统肆意移动吧!

    当你简化了你的环境、品位、交际模式、生活习惯时,你会发现无需添加更多东西到其中。简化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发现真我的心路历程。用大病初愈后的感恩,发现细微之处的感动,才知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多。在繁杂虚妄的世界里,你逐渐明白自己所需,去伪存真,抵御各种诱惑。时日一长,气场渐渐稳定,你便打造出一个萦绕周身的属于你自己独特的小小生态系统。那里自成体系,气流浮动,绿色有氧。

    拥有这样一套个人生态系统的好处是,它便如武林小说里一个你随身携带的芥子,不受限制。无论何时何地,你都会因系统的良好运转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而少有不适。无论何时何地,都如在自己地盘一样舒适自在,阐释真我。

    从拥有自己小系统的那一天起,你完全可以做个洒脱的人,不带物品、不带杂念、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也可以不瞎购物、不无用交际、不重蹈恶习的覆辙,发掘热情的所在,直到天荒地老。

    记住:你有的,只是你用的。你用的,才是你的。用心感受当下!使用才是拥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 用留白的艺术打造一套个人生态系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bf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