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西安TFBOYS十周年纪念演出热闹到癫狂,有人戏称自李世民导演了玄武门事变以来,就没这么狂乱过。
事实上也并没有任何“动乱”,所有夸张都是对疯狂女性追星族的惊叹,对明星和青春的嫉妒、不解,对时代的困惑、迷茫。
一张票甚至炒作到几十万,几百万,树上票一小时几千元,这真的发生在疫情过后的中国吗?
这一切,让我们怀疑是否真的存在日益庞大的失业人群,是否真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大多数年轻人的月工资还只有数千元。
但这样的欢乐里有癫狂的气味在荡漾,这是让太多人反感的愉悦,无论是“审美”还是“道德”,都正面带矜持、冷眼旁观着这件事。
有一条现成的来自资本主义的替罪羊,我们可以把它归咎到娱乐消费时代。娱乐消费时代,一切都可消费:艺术,简单,青春,道德,梦想,快乐,本能……
消费不就是买卖?一切都以买卖的方式进行,这里没有强迫,只有基于个体自由意志的自主选择——这难道不正是我们一贯渴望的自由?商业?和快乐?
文化最终将如何凋零?或者说,它为何凋零?它究竟凋零于《1984》还是《美丽新世界》?凋零于专制下的哑口无言,还是娱乐至死中的滑稽戏?
奥威尔和赫胥黎都没有想到2023年的西安现场,这样一朵奇葩的花朵,还没有一种现成的理论刚好可以解释。
但如果人们读过《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过尼采,知道上帝死了的隐喻,知道天真女皇病了的象征,那么也许我们能够同情地理解一个人在年轻时候种下的“痴迷”与“信仰”。
人必须信仰一点什么,热爱一点非日常性的事物,他或她才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安定下来,做其它所有日常性的事务。
为了上帝,基督教徒可以不顾一切。
为了理想,人们可以坚韧不拔。
为了最后的人道主义,人们可以用自己国家的税收,去支持遥远的国度反抗侵略。
假如上帝死了呢?假如一个孩子突然发现世界上并不存在圣诞老人呢?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少年和青年时期,还满怀真诚地信仰过什么。
八十年代是一个分水岭,越过那道岭,功利的现实主义永久性地获得了胜利。
一切大词依然存在,而且没人会去主动否定它们。后来的人们越来越明智:既然不涉及到真正的信仰,何苦对它们产生哪怕一丁点的怀疑?
不再真还有人相信真理之类的大词,道德系统也只是捍卫自己利益的热武器。年轻的人们据利益而活,这是他们的幸福,也是他们的进步。但,是不是也是一种诅咒?
“一切庄严的东西都令我厌恶。我们是谁呢?”说出这话,否定了新老一切上帝的尼采,最后还是为自己创造了“超人”和“永恒轮回”。
人,是必须有终极信仰的怪物。如果语言系统没有提供,他就会自己去制造一个。通过电视机、网络系统高度完美化、商品化(可以消费)的明星,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信仰替代物。而且,它伴随着艺术,这唤醒了整个身体全部愉悦的魔术。它没有苛求,只是赠予,快乐,忘我,超越日常性,超越理论语言编织的知识世界的枯燥,超越繁重学业或体力劳动的无意义……
追星,就是把一个华丽的虚拟灵魂安放在自己的头脑里,放在最中心的位置,最高的地方。它散发出来的迷人气息就是生命最大的奖赏,终有一天科学实验将会明星名字里发现足够惊人的多巴胺浓度。
年轻人觉得这一切很正常,年迈者觉得这一切都反常。其实他们头脑里都有一个假上帝。上帝不同,彼此认为对方才是疯狂。
我曾经在年轻人刚刚懂得恋爱的时候,解析过一个故事。希腊神话里,著名的特洛伊战争是一个金苹果引发的。爱神(也是美神)、智慧女神和权力女神(神后)找到还只是一个牧羊人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让他把金苹果献给最美的女性。为了赢得金苹果,三位女神给出了不同的承诺:赢得一个像爱神一样美的女子的爱情;变成世界上最智慧的男人;成为所有国王中最强大的那一个……
我的解读是这样的:少年一定会把苹果献给爱神,这是他忠于自己的内心;教师一定要提出否定,强调智慧的无上价值;父母其实就是世俗权力的追求者。我们不可能改变少年的选择,但不同的声音等于在他心里埋下了可能性,构成了某种平衡。
那么,谁,什么,怎样,成为一代代青春涌动者的平衡物、制衡者呢?
我们不可能请来上帝,或者孔子,佛陀和老聃也不行。
共产主义?理想主义?科学真理?国家主义(当心纳粹)?
艺术不可能成为替代老上帝、成为新上帝!尼采刚刚写完《悲剧的诞生》,就否定了这个可能。
也许,人注定得为什么而疯狂。
她们找到了TFBOYS,你找到了什么?
或者,你像我一样,一边宣称自己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一边无望地把希望放在“创造”二字上?当然,让生成与创造的快乐永恒回归,这是我的“真理”,我会用我自己的岁月替它作见证。
再或者,你只是一个刚刚摆脱了饥饿,却摆不脱饥饿感的人,累积食物、财物、货物是唯一让你安全的方式?
或者,你登录了权力的游戏,在占有他人并被他人占有的过程中,品尝到了做皇帝或者皇帝亲奴才的快乐?
一个人总得信仰点什么,才不至于仅仅因为三个男生而疯狂。当初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时,读到黑暗公爵夫人盖亚带领着全城人狂舞着冲入虚无,总觉得小说有点那必要的虚构,然后到了2023年,才发现一切小说都比现实更诚实,包括某种躲在人群中的歇斯底里的疯狂。
但:
娱乐至死,好过1984,千万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