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左传》— 2.桓公

《左传》— 2.桓公

作者: 浮小福 | 来源:发表于2017-03-31 16:26 被阅读0次

桓公是哀公同父异母的弟弟,在位十八年。其实对于为什么谥号称为“桓”还没有搞明白,因为对比齐桓公的作为,鲁桓公似乎没有与“辟土服远,克敬勤民,武定四方”等等谥法中所提及的事绩,从网上查了一些,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说辞。

桓公借奸臣羽父之手,弑兄隐公后夺位。实在有背天理。桓公在位期间,未有大的出格之事,倒是邻近的几国乱事頻现。也再次印证了叶曼老师常评春秋乱得不得了。

宋国  宋穆公传位给了侄子与夷为殇公,让自己的儿子冯出奔到了郑。后来宋国的臣子弑殇公而迎公子冯回国。有评说宋穆公不应将位给侄子,而为后世留下祸乱。其实个人觉得乱与不乱都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惹传给自己的儿子,儿子若也不争气,国家不是也一样的会乱。穆公是从自己的哥哥宣公那接的大位,如果没有传给侄子,又会落了一些说史人的口舌。之前看隐公时,公羊传里有评说,宣公传给弟弟是因为觉得弟弟贤明,而穆公传给侄子,却没有被称道。之前还有些认同这样的评述,可现在再想想,倒是穆公未传位给自已的儿子,反让人有些敬佩。想想历史上的那些明君,能处理好身后事的并不多,最终是治国容易治家难,就像我们培养孩子,孩子的成长绝对是一件呕心沥血又无法控制后果的事。帝王家的事更比百姓之家复杂。历史上的君主又能有几个能像穆公这样赶走了自己的儿子,传位给侄子呢。至于身后的祸乱并不能只是简单地归因于传谁不传谁的问题吧,这样对穆公,对宣公都不公平。

郑国 与桓公同期的郑国世子忽我觉得是一个很悲情的人物。曾率领郑师抵戎求齐,大获全胜。齐侯高兴要将齐女嫁给他,可他竟然推托了两次都不应允。郑国的大夫祭仲曾劝他,说他的其他三个弟弟,都有外援,而忽的母亲早死,虽然是嫡长子,在继位的问题上也会有变数,劝他应该同意了齐国的婚事,为自己找了靠山也好为将来打算。忽不听。后来果然在郑庄公死后,受宠的宋雍氏女挟迫祭仲立了自己的儿子成了厉公。几年后厉公担心祭仲专权,想让祭仲的女婿杀掉祭仲,却被祭仲的女儿告发,祭仲杀厉公而迎接了公子忽回到郑国,立为昭公。自己心想着也算是归了正位。可昭公却被自己害怕的高渠弥所杀,原因居然是昭公做世子时曾向庄公谏言不要立高为相,昭公回来时就担心自己会被杀,而高也同样担心昭公杀自己,结果先动了手。本来的名正言顺的诸侯继承人却波折不断,当初忽推掉齐国的请嫁,理由是因为自己带兵来帮齐国,战胜了,齐国把女嫁给自己,忽却说“无事于齐 ,吾犹不敢 。今以君命奔齐之急 ,而受室以归 ,是以师昏也 。民其谓我何 ?”担心民众的说辞而辞婚。让我想到最近两天听《论语》时,叶老师提到的两件事,一个是孔子评管仲是不是仁,另一个是孔子因未能吃到胙肉而弃官从鲁国出走。前者,孔子的弟子认为管仲没有因为齐桓公杀了自己辅佐的公子纠而自杀,反而又辅佐桓公,是为不仁,孔子却认为后来桓公九合诸侯都是管仲的功劳,是仁。后者,孔子只因未给自己胙肉不合礼仪,而出走鲁国,放弃了自己可以治理国家的机会,叶老师评孔子有些迂。三件事,对比看,在选择的时候,孰轻孰重并不是能分辨的那么清楚的,连孔子也未必能。

结果想了这么,快把自己想乱了,辩证么?哈哈,凡事变成了没有对错。

卫国 卫宣公与自己的母辈私通,生下急子,后又把原本是给急子选的儿媳妇宣姜占为己有。后来和宣姜生了两子:寿和朔。宣姜和朔在宣公面前谗言构陷公子急子,让宣公有了杀子之心。而公子寿和哥哥急子的关系很好,知道宣公和自己母亲要杀哥哥,时刻不离哥哥身边,让刺客无法下手。诗经中也有《二子乘舟》的一篇来描述记录这件事。但最后,宣公命急子去狩猎,安排了假扮樵夫的强盗在路边截杀。寿劝急子不要去,急子却说父亲要杀自己,自己怎能躲避了不去。后来,寿驾着插有急子的旌旗先到了狩猎的地方,冒充急子,被强盗所杀。急子后至,对强盗说自己才是急子,也被杀。看完心里好堵,古人的那种愚忠愚孝实在无法理解。一个急子的愚昧不但害了自己还连累了自己的弟弟,真是可怕。

齐国  鲁桓公死的可怜啊。鲁桓公娶了齐国的文姜为夫人。文姜是齐襄公的妹妹,两人私通。。。鲁桓公在十八年到齐国见襄公,文姜随行。桓公知道两人的事斥责了文姜,文姜又告诉了齐襄公。第二天,襄公安排了公子彭生服侍桓公车乘,桓公随后便暴毙在车上。公羊传里有写,彭生力大,桓公是因肋骨断裂而死。可怕。

春秋看完了两公,都是横死。做诸侯真是一个高危职业啊。

看到桓公时,书中所提到的一些事和诗经国风篇有些诗讽都能对应上了,再看之前看过的诗词,加上历史事件的了解,读书的乐趣更见长。

此间有巴蜀一词,原来是因为在蜀地所封诸侯为巴国,所以才有后来的巴蜀之称,也算是知识的意外积累。

下一篇,庄公,走起~

相关文章

  • 《左传》— 2.桓公

    桓公是哀公同父异母的弟弟,在位十八年。其实对于为什么谥号称为“桓”还没有搞明白,因为对比齐桓公的作为,鲁桓公似乎没...

  • 鲁隐公、鲁桓公、齐襄公,死于非命的连环套(二)

    第二环:鲁桓公之死是因为他知道的太多了吗? 从《春秋左传》记载来看,鲁桓公其实死得蛮丢脸的。 话说鲁桓公即位第三年...

  • 左传摘记-桓公五年

    1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赴也,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故再赴。 ...

  • 左传摘记-桓公元年

    1 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郑。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许之。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夏四月丁未,...

  • 左传摘记-桓公十八年

    1 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

  • 左传摘记-桓公十三年

    1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

  • 左传摘记-桓公十四年

    1 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礼也。夏,郑子人来寻盟,且修曹之会。 译: 十四年春季,鲁桓公和郑厉公在曹国会见。...

  • 左传摘记-桓公九年

    1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 译: 九年春季,纪国的季姜出嫁到京师。凡是诸侯的女儿出嫁,只...

  • 左传 · 齐桓公伐楚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

  • 左传摘记-桓公十六年

    1 十六年春正月,会于曹,谋伐郑也。夏,伐郑。秋七月,公至自伐郑,以饮至之礼也。 译: 桓公十六年春季,正月,鲁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左传》— 2.桓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ev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