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彼岸
--论如何在实践探索中,提升写作的敏感度
今天晚上的沙龙活动中,线上的网友提了一个非常棒的问题:如何提高教育写作的敏感度。
是啊!一线老师如一粒粒微尘,裏夹在生活的洪流之中,面对周而复始的工作,司空见惯的大千世界,常常陷入麻木状态:视角模糊,思想枯竭,无从下笔。而张文质丶钟杰两位老师总能从容应答,指点一二,为我们拨开心中的迷团。
一、构建生活联系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艺术创作的通用公式。因为生活是最大的仓库,是一切素材的来源丶母本,所以习作者要建立留意观察生活的意识。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每天都会有焦点问题、热点问题发生,连热播的电视剧都有可以成为你的教育资源,写作资源。抓住事件表象,还原故事本身,用教育的视角,展开思考,形成洞见,从而阐释生命的意义。
如钟杰老师开发的女生课程,就借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热播剧,引导女孩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她把教育过程写下来,生成出鲜活丶曼妙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非常接地气,常令家长、老师们拍案叫绝。
二、树立儿童立场
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天使,自当得到整个社会的关爱与呵护。但是,具体到日常教育教学事务之中,是不是每个老师都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与之对话、交流,相伴成长--假如我是孩子,我会怎样思维、怎样表达。尊重生命个体,审视教育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你若认真留意,兴许会发现许多破绽。这些破绽可以成为你观察、思考、研究、写作的来源。当你具备了儿童立场,你的字里行间,自然会流淌出人性的温情与真挚。诚如张文质老师所言,《窗边的小豆豆》虽然语言浅白,但是这部作品却非常的真实感人,很自然的沉淀为时代的经典,广为读者所喜爱。
三、拓宽多维视角
一个人再强大,力量毕竟有限。 如果只是用你一个人的视角去看问题,思维的广度会受局限,分析问题可能不够客观、全面。教育写作的思路自然就打不开。这时候你就要调动有效资源,巧妙借力。向家长借力,向同事借力,向学生借力⋯⋯将"元芳,你怎么看?"转化为不同身份、不同角色体验的某某某,你怎么看?从而,获得教育写作的新启发、新灵感。钟杰老师让同学们把心中最大的困惑用小纸条写下来,然后收集、归纳、整理,最后形成新书的构思--《送给学生的智慧锦囊》。
我认识一位物理特级教师,他年轻时的一个做法,与钟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将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难困惑记下来,攒成100问,分别寄给了100位专家丶学者、老师求教--每人只提一问。这位物理老师将收到的数十封回信进行系统化整理,于是,便诞生出他的第一本著作--《我的物理教学50问》。
四、转化教育思考
所有写作,都是基于教育的写作。教师所有的观察与思考,都要回到教育的本位来。换言之,无论你关注、观察到的任何事物,最终都要以教育的视角来观照。从而,阐发出教育的本真要义来。钟杰老师与朋友吃饭点素菜的平凡经历。其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农村的孩子不可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奋斗,你跟那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时候,你会跟他们一样优雅!你跟城里人去吃大排档时,你比他们更从容!--虽是点滴记录,但励志的教育意义扑鼻而来。
⋯⋯ 三天三夜的学习之旅,此处甚好,身在福州之福。屏东中学内,绿色的大榕树,专注地垂着绿荫;变了没变的班歌,在大厅内一次次唱响、回旋。线上线下联动,日与夜的深入硏讨,将我们一步步引入写作的磁场。此处甚好,有钟杰的杰出,明霞的明艳,脑门锃亮、笑容憨憨的文质老师,镜片里总是散发出睿智的光芒。而那些开在尘埃里的小花啊!又该怎样沐浴智者的光辉,撒上你我奋斗的血雨,渡过烦恼的恒河,去抵达岁月的彼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