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3700字,阅读7分钟
作者:李源。发表于我的个人公众号“趣活家”
这篇文章的第一稿,本来是为《自定义人生》这本书准备的,因为自己是一个社恐界的钢铁直男,被这个特性自我折磨了很多年,所以特别想把这个主题写一写,可惜当时第一稿写的太自我,被“枪毙”了。所以直到今天,大家才有缘看见改写后的这一篇。
「社·恐」
01
疫情中家里蹲的一个星期二
20:25 书房
自从疫情以来,网上各种分享五花八门迎接不暇,不仅娃们成了线上学习者,我也不例外。
我刚刚从朋友组织的一场zoom线上分享会下线,准备加入另一场zoom上的教练练习。
在输入zoom会议号的一刻,突然心里冒出来好多声音。
“还是别进去了吧,也不知道能收获什么。”
“不拨进去多不好,都接龙说参加了。”
“都没有熟人,感觉好尬好窘迫。”
“还是别上了,老婆该觉得我没管孩子了。”
“哎呀,时间都快过了,进去都迟到了,多不好意思,算了吧。”
20:31 书房
时间滴滴答答一分一秒扑扑簌簌的过去,我看着屏幕上zoom输入会议号的界面发呆,听着自己内心的喧嚣。
我知道内心有些声音是在对可能发生的不好的结果的评估,但是绝大多数声音都只是试图掩盖我的紧张和焦虑,这些焦虑巴不得我把这次线上练习拖黄了,心安理得的拖黄了。
我做了一个决定,管他呢,跳下去,死不了。
图片来自wikihow的确死不了(即使穿着睡衣跳下去也死不了)。
我进去ZOOM会议的时候,线上的伙伴们有些到了,有些还没到。
后来,这一晚的练习收获颇丰,一个经验丰富的伙伴给了我们很多自己的心得,而且显然大家也没有看出我有任何社恐的迹象。
这只是一个平常的夜晚,我又一次和我的线上线下无差别社恐做了斗争,并且选择穿越这个不适。
那我是怎样和自己的社恐安之若素的呢?
02
社恐,我也不想啊
其实能这样和自己的社恐相处,我并不是本来就会的,也算是吃了很多苦头。在又纠结,又自我批判,又焦虑的状况里煎熬了很久。
我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相信,内向性格有任何优势。
大宝出生之后,我发现,他的社恐跟我一样一样的。我确认了一点,我的社恐,八成不是因为我爸是个“严父”,把我关在“知识的象牙塔”里关坏了,而是我天生就这样。
因此,我生平第一次在内心放过了我老爸:以前总觉得是我爸教养失当,后来我觉得我错怪他了。但是我还没有放过我自己和大宝。
为此,我仔细研读了TED演讲者苏珊·凯恩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我寻思,这主题都被写成书了,那内向性格扬眉吐气的日子到了(胜利在望,)。
然而我读到她采访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内向的中国学生陈唐的感受那段的时候,我失望了。
“陈唐每天晚上上床睡觉的时候,都会觉得筋疲力尽。有时他也会迷茫,究竟是为了什么,他要这么努力地让自己变得外向起来。陈唐是一名美籍华商,最近他在中国做暑期工。他为中国不同的社会规范所吸引,这里让他觉得更舒服。在中国,倾听被视为一种很重要的美德,中国人更注重倾听,注重询问而不是把滔滔不绝地讲话作为美德,还注重以他人的需求为主。而在美国,他觉得,对话往往围绕你是如何有效地把你的经历变成故事讲述出来。
摘自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那个时候的我可是真的没有感受过什么“在中国,倾听被视为一种很重要的美德”,不知道这个陈唐暑假去了哪个桃花源。
(后来在头马和教练领域,我倒的确是感受到了聆听的美德,这是后话)
后来我把这本书卖了,看起来当时打开的姿势不太对。
不过走了狗屎运的我,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了合适我自己的角度。你们忍一会,我后面揭晓。
接下来,和很多其他焦虑的人一样,我也不能免“雅”的读了不少身心灵著作,然后我总结提炼了一个大宝贝,就是“自我接纳”,如同郭靖拣到了“降龙十八掌”秘籍一样。
这个“自我接纳”听起来简直就是,所有问题的,万法归一的妙药,几乎在所有的书里出现。
然并卵啊,学不会啊。而且我陷入一个逻辑怪圈:"因为这是正解,所以我应该也必须接纳我自己,但是既然现在我还做不到接纳自己,所以我没法接纳我"。
逻辑严谨到令人绝望,有没有,有没有,绝望。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03
由外而内的改变
我知道很多人说,“改变是由内而外”发生的,不过我自己是由外而内的。性格改不了,但是行为可以改起来。
职业性外向先模仿一下,试看看。
所以17年我去加入了公司的头马俱乐部(Toastmasters国际演讲会,一个以提升演讲和领导力为目标的半自组织式的非盈利国际教育社群),因为环境非常友好和包容,即使社恐也不用担心自己在里面会显得异类(其实社恐成员的比例还蛮大的,哈哈哈),半年后又豁出去纵身一跳,做了6个月的公司俱乐部主席(每个俱乐部官员角色的任期以6个月为最小时长,连续不超过1年)。
有一个安全的实验场所,会让自己慢慢自如起来。我的幽默也是因为参加俱乐部幽默演讲比赛开始慢慢开的窍。
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俱乐部现任主席,她当年第一次来俱乐部参观的时候,在会议室门口犹豫了好久,既想假装路过,又想好好看看屋里大家在干什么,最后好奇心还是让她走了进来。
然后根据俱乐部习俗,访客有30秒的自我介绍时间以帮助他们融入环境也帮助大家认识新朋友。
那天她紧张的在大家前面不停的揪自己手指,然后只说出了她自己的名字,就坐回座位去了。
谁能想到,她后来能慢慢突破自我,从5分钟演讲到做辅助官员,到今年竞选成为俱乐部主席,每次例会在台前微笑轻松的为例会开场呢?
动机,心态和障碍
要想有持续的改变,必须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所以在体验上尝试过突破的好处了,我们也别忘了问自己几个“自我教练”的问题
一,我希望通过行为上的外向得到什么?
相信社恐的朋友们也各有答案。也许是
你想更勇敢的向你的男(女)朋友表达爱慕
你想让你的能力和职业发展的意愿更快的被老板看见和听见
你想加入更多元化的圈子获得更多的机会
你想更轻松的和别人聊天
你想更轻松的面对失败和尴尬的局面
...(你可以继续写下去,场景越具体越好)
二,突破自己内在性格的惯性是艰难的,你是否准备好承受改变的痛苦?
这个问题很关键:不变也有痛苦,变也有痛苦,你愿意承受哪一个?
当你准备好了,就时常提醒跟自己说,“我能承受,跳下去不会死。”
时间久了,“安之若素”的心态就如同每天刷牙一样,那都不是事儿。
三,最重要的一点,保持觉察,我有哪些拖后腿的思维模式要删除?
如果没有觉察,那么我们的惯性就常常会带我们去舒适区,而不给我们机会做选择。
我给你几个我的例子,然后你可以自己练习,也可以约一个教练,来做这个练习,因为我们自己有时候对自己内在的“信念”是有盲区的。你可以把这样的卡片打出来,经常提醒自己。
例子一:自我接纳的幻想
有时候以习惯的“任务导向”的思维去思考“接纳”这个伪“目标”,反而会陷入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的误区。而“接纳”偏巧是一个“现在进行时”。
例子二:担心他人的评价
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些人会不友善,不过还有很多人也很友善,把注意力放在给自己力量的那些东西上。
例子三:“我是哪根葱”的自我贬低
其实如果我们去挖掘,总有自己能提供价值的群体,也总能找到自己能借力的资源。比如我们不是咖,但我们可以分享我们阅读大咖的书的体会。
例子四:试图取悦所有人的妄想
有很多人很善良,也有一种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愿望,不过这种愿望既不切实际,也会妨碍我们真正关注重要的东西,包括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下面这张空表,是留给你自己练习的
04
自我接纳也许是个副产品!
后来,我在头马俱乐部做过新会员的导师,参加过竞赛。也突破了“我是那颗葱”的恐惧,结识了高琳老师,请她给我们公司做了一次故事力的分享。
再后来,我参加了ICF的认证教练课程的学习和练习,也成为了有意思教练平台上最早入驻的一批教练,还结识了更多老师,同学和朋友,被更多的人认识和认可,我发现我自我接纳程度大大提高了,对社恐的天性也不再那么介意了。
什么“内向的优势”,我发现这好像对我而言变成了伪命题,不管你性格怎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那些优势,不是因为“内向”而存在的,而是和“内向”同时存在的 (你品一品 :-))
我发现,我一开始想走捷径直接追求的“自我接纳”,其实是最难的,也是最后才慢慢感受到的。
每个人有各自的道路。
那自我接纳对我意味着什么?
知道自己是“社恐”,我就明白,如果“职业性外向”的动作坚持久了,我容易疲倦,需要休息,需要离开人群。
图片来源: Riskology (https://www.riskology.co/what-is-an-introvert/)这个和真外向的人是非常不同的。这个时候,接纳自我,我就不会责怪自己不能如同真外向的人一样长时间的“享受人群”。
为此,我比很多同事,少喝了很多工作时间之外的社交酒,当然也可能少了很多一手的职场八卦和职场的机会,但是我的家人拥有了更多我在家的时间。我都接纳了。
05
4个社恐疗法
除了刚才提到的破除信念的障碍,最后再把我的实践总结成四个疗法。
1.暴露疗法:除了在真实的场景里实践,也可以人为的制造风险可控的挑战,比如我是从去演讲俱乐部把自己暴露在巨大的社恐焦虑中来开始的。但是因为头马俱乐部很温暖,所以很快我就发现,跳下去很安全。
2.语言疗法:减少自责和“应该”,用“这就挺好的”替代“完美”,不说“好怕又失败”而说“让练习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我现在经常这么说,脸皮都厚了)
3.换位疗法:社恐的人对于“他人即地狱”这句话深有体会,因为我们老觉得别人在盯着我们看。不过这是一种幻觉。所以当你觉得很紧张很丢脸的时候,想一想如果你是旁观者者,你会怎么想。通常围观者才没有你自己以为的那么在乎你在做什么。这个世界现在太拥挤了,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别把他人眼光当回事,会轻松点。
4.鸡腿疗法:为自己鼓掌,开心的接纳别人的赞许。“谦虚使人进步”这样的话对于社恐的人,害处很多。顺便自夸一下,我们家大宝的社恐,已经越来越淡了,这里肯定有我教养有道的功劳,加个鸡腿。
一日社恐,终身社恐,那也不妨碍我们更开放的与他人连接。
”你害怕进入的洞穴,蕴藏着你寻求的宝藏“
—约瑟夫•坎贝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