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星期前的一天下午,阳光明媚,我家和几个朋友的家庭在外面露营,附近有5个外国人,突然他们向我们走来,然后和我们打招呼,请求帮助,虽然上学那会学了多年的英语,但是基本都是哑巴英语,只能应付考试,所以,对于她们的请求,我们基本听不太懂,于是很尴尬,也觉得很丢人,尤其在孩子面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学习英语口语对于国际交流、职业发展、海外创业和文化交流至关重要。据官方统计,目前有大约3亿中国人正在学英语,但是能够达到基本的英语会话水平的极少,“基本的会话水平”指的是那种可以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无障碍沟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当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练习的时间不够
我们大多数人学口语都是断断续续,今天“一榔头”,明天“一铲子”,学了又忘,忘了又学,有的朋友说工作太忙,生活太累,有时间就想休息,唯有少量的碎片时间拿来学习,这也是事实,但是这样学口语的结果就是原地踏步。
2、缺乏实际对话环境
生活在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我们往往缺少与母语为英语的人进行实际对话的机会。没有实际的交流环境,口语实践变得更具挑战性。就像我们小时候,真的就是哑巴英语,不会开口表达,还记得高中考口语,紧张地不行,半天憋不出一句话,太难了。
3、心理障碍
一个人在学习英语口语的路上不断受到打击,怎样都学不会,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许多学习者面临着这样心理上的障碍,比如说错英语的恐惧、缺乏自信的恐惧等。这些心理因素可能阻碍我们大胆尝试和实践英语口语。
这么多的人学,却那么少的人学的会,那么学习英语口语到底有多难呢?
让我们来看一则真实的事例:
2022年,网络爆火一段视频,70多岁桂林老太太,只有小学文化,却会说多国外语,熟练交流无障碍。所以,学好口语并不难。
那么,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学好我们的口语呢?
首先,克服心理障碍
一次旅行中,在当地爬山,偶遇几位大妈,穿着打扮比较朴素,一看就像农村干农活,几个人抄着一口流利的本土方言,我一句都听不懂,这种方言,相比起英语,可能更难懂,既然干农活的大妈都能学好方言,那么我们自身条件不比大妈差的人难道就不能学好英语口语吗?显然不是,所以需要通过不断比较及给自己鼓励来克服已经产生的心理障碍。
其次,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一。
一、持续不断的大量朗读
持续不断不是说一天24小时不停,而是指每天都要练习一段时间;大量朗读不是要进行“一万小时”口语训练,实际上,有人统计过,只要持续不断的练习1000小时就可以。总结一下,就是每天三小时,连续不断练习一年,就有1000小时了,通过这样的练习,基本就能达到英语的基本会话水平,甚至超过全中国绝大多数中学英语老师的水平。
朗读材料不需要限定,只要是英语都可以。可以用自己想说的话,通过AI或者Google翻译成英语,也可以是英语国家幼儿园教材,BBC VOA新闻,外刊杂志文章,Ted演讲,英文版童话故事,小说,剧本等等。就像阅读一样,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都要读。英语听读也是一样,只要是英语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天文地理,能不能听懂的,都不重要,然后每天清晨读两小时,下午或者晚上读一个小时即可,坚持一年即可。
二、制造语言环境
无论学习哪种语言,沉浸式的环境教育是最高效的,也就是说,如果有条件,最好的方式是去国外本土学口语,学个两三年。当然,条件太高,普通人难以达成。那么我们就要寻找更加经济实惠,可行性更高的方法。
对于非科班的人来说,有个英语母语国家的人朝夕相处,这个对于英语口语提升会是非常快的。而且相对人机对话而言,语境和预料更加丰富灵活和生动。也更符合人类学习语言的逻辑顺序——听说领先,读写在后。
上述的方法当中有一些特别提醒要补充:
1、通过沉浸的外教课制造语言环境固然是好,但是不够沉浸的外教课(比如一周一次的那种)基本上都是烧钱,没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2、英语集训营或高质量的海外游学成本虚高(土豪略过),十几年前都要大几万一期的成本,现在炒作起来费用也很高,而且找到靠谱的机构也很难,试错成本较高,可操作性不强。
最后,学习语言并不像我们曾经想象中那么难,只要克服恐惧,通过持续不断的朗读训练、制造语言环境等方法不断精进,我们也能像那位70多岁的桂林老太那样流利的与说英语的外国人无障碍沟通。
正如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言:“唯一的出路就是穿过去。” 我们的英语学习之路也是如此,唯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打破语言的障碍,达到沟通的自由。让我们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不仅为了个人发展,也为了与世界更好地连接。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掌握一门国际语言,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可以做到的,就像那个下午在露营时的尴尬,只是暂时的,而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旅程,将是永恒的。
本文由六分之一社群联合创作,由案主王金主创,以下各方人员协助。
红帽:金鑫
黄帽:张文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