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三年四月,唐太宗驾临太极殿,晓谕侍奉在身边的大臣们说道:“国家任命宰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设立中书省,一切大事都要它决策,草拟诏书。设立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对政事的处理是否有误,有问题的就驳回,并参与中书省对国家大事的讨论。这两个部门职责重大,是机要部门,如果诏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都要认真讨论、指出并修改,这才能算称职。然而,近来两省官员一意顺从我的想法,没有什么不同的言论,如果宰相只按照君主的意思去做就成了,那样这宰相的位子谁都可以去做,何必要选择贤能的人担任呢?”
于是中书令房玄龄等都叩头谢罪。按照两省的办事流程:凡是军国大事难以裁决的,中书省就先让中书舍人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出处理意见,并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处理意见的后面,称为“五花判事”,以表示这并不是一个人的意见。众舍人写好后,中书侍郎与中书令再一一详加审察,斟酌是非得失,唯恐出现差错。然后,将草拟的处理意见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黄门侍郎等,依次加以审察、驳正,然后移送尚书省施行。
这规矩早就已经废弃了,唐太宗再次重申这个规矩,并要求各部门照此办理,于是事事都处理得很妥当,很少有失误的地方。
这是因为天下事,并不是一个人所能全部知道的,所以天子任命宰相辅佐,宰相招揽幕僚参谋,不因事情来回多次讨论而烦恼,不因意见不同而不合,然后集思广益,政事自然和谐。
后世昏庸的君主,出口成宪,一意孤行,奸佞的臣子们为了保全权位,一心阿附君上的意见,而不去匡正君上的行为,讳疾忌医,这样的国家能不灭亡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