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赖特学院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马修·麦凯在他的《自尊》一书中认为:自尊决定了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自尊不足的孩子,很难自信,也很难通透地对待人生。
在生活中家长是否这样对待过孩子:
1、家长将品位、个人需求等与道德挂钩。比如孩子喜欢某种发型被指为不良少年,成绩不好被认为低分可耻。把个人品位和未完成的任务批为道德问题,会导致孩子自尊不足。
2、家长混淆行为和实质的程度。如果孩子在街上乱窜,家长提出危险警告,他们的自尊不会受打击。但如果直接评价为“坏孩子”,不仅是指责行为,也是人格攻击。这让孩子无法区分行为和本质,认为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一样差劲。家长若能仔细区分不当行为和本质的好坏,培养出的孩子会有较好的自我感觉。他们对自己的批评也会更加温柔。
3、家长禁止手势的频率。孩子因为某些行为挨批受罚,这类惩罚性事件就叫“禁止手势”。禁止手势的频率将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坏孩子”的批评反复提及,就会被孩子内化。他们会真的认为自己的确不好。
4、禁止手势的一致性。当孩子做同一行为时,你的反应有时大发雷霆,有时置若罔闻,有时可以,有时不行。这样前后不一致的反馈,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产生莫名的负罪感。
5、禁止手势源于家长情绪化的频率。家长在愤怒或心情低落时,对孩子的批评威力巨大。他们把糟糕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和恐惧。即使长大后,那种自责情绪仍会影响和伤害他们。
养育者的这种病态批评的声音,长期在孩子耳边回荡,最后慢慢地变成了他们自己批评自己的方式,甚至他们自己批判自己的时候,会更加恶毒、更加洪亮。就是他会始终在孩子心中不断地萦绕.
既然后果这么严重,该如何应对这些病态批评,从而提升孩子的自尊,让孩子自信地成长呢?以下的方法给大家以提示:
第一招叫作发现它。就你把它揭示出来,暴露在阳光之下,你自己能够盯着它看。它就没有了。就好像我们讲过特别多关于情绪的书。就是你如果能够盯住那个情绪看的时候,你就是情绪的主人。你如果被那个情绪左右,你就是它的奴隶。所以,禅宗讲叫主人翁何在。此刻谁在掌管这件事。所以,第一个事是发现它。
怎么发现它呢?深呼吸,安静。在你情绪不好的时候,首先保持深呼吸,然后让自己的身体开始放松。如果你能够学过那个身体扫描放松的方法,从头顶开始放松,然后额头放松,鼻子放松,脸放松,一直放松到脚上,放松。
放松下来以后,关注自己的压力,留意脑海当中出现的每一个词。就你那个自我批评的那个话,把那个话抓住,把那些重点的词汇抓住。抓住以后,这时候——发现它之后,接下来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叫作揭穿它的真实目的。揭穿他的真实目的,就是你要告诉他,我了解你是怎么产生的。我了解你是要干什么。你比如说,“你现在痛斥我,就是要逼我遵守从小就遵守的守则。”你看,这是他的目的。这跟那个声音说话。
“你正在拿我和每一个人进行对比,就是为了让我偶尔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沾沾自喜。”你看,“我已经洞察你了,你像我父母以前一样,对我呼来喝去。”、“我相信,你是因为我相信他们,你在利用我对我父母的感情。”
这个“你”是谁呢?是那个小人。就脑海当中那个不断地批评你,掌控你的那个人。所以,第一件事,你要能够揭穿他的真实目的。
接下来跟他顶嘴。跟这个声音顶嘴,顶嘴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强调代价。就是“我知道你让我放弃这个竞争,是为了保护我。但是你知道要付出什么代价吗?他可能让我这一辈子没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你跟你脑海当中那个小人顶嘴,强调付出的代价,然后讲出自己的肯定价值。
“你觉得我不行,我觉得我行。我觉得我有很多很棒的地方,你看上次那件事我就做得很好。”这是跟那个脑海当中的声音进行顶嘴。
第三个步骤,就是让他失去了用武之地。就是首先,你得能够发现你脑海当中的人在批评你。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名词,叫作去融合。
什么叫去融合呢?去融合不是说你赶紧去跟它融合。不是,“去”是去掉,去掉融合。就当你说我很糟的时候,你和很糟这件事情是融合在一起的。就是你没有能够把它分离开。
什么叫分离开?就是如果你这样想,你说我很糟,你把它变成我正在想我很糟,这叫去融合。就你从完全融合在一起的那个状态——我很糟,你自己沉浸在里边的状态变成了一个观察者的角色说,我正在说我很糟。我看到我自己很糟,我觉得我自己很糟。这就是一个去融合的过程。
所以如果你想要做到去融合,你首先得能够识别它,得能够意识到它。这个叫作发现。然后揭示它的真实目的,跟它顶嘴。这就能够使得那个批评的声音逐渐地丧失它的威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