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解读”的生命体。我们的行为、态度,都是由我们的心智模式塑造出来的,包括我们心中有关自己、他人、组织机构以及这个世界的所有方方面面的那些图像、假设和故事。所以对人的心智模式的探询很有价值。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以及他人思想的来源,这对解决问题有利,特别是团队之中。
心智模式是隐性的,存在于意识层面之下,通常是不可见的,除非我们有意识地去找寻它。
心智模式的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两个人观察同一个事件却做出截然不同的描述―一因为他们注意的是不同的细节。
就像一块玻璃会框住我们的视野,也悄悄地扭曲我们的视野那样,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
在经历任何新的体验的时候,仅仅注意和记住那些强化自己现有心智模式的信息,是大多数人的倾向。
心智模式与学校中数量众多、似乎无解的问题有关。这是因为未经检验的心智模式限制了人们的变革能力。它也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悲剧性的后果。
心智模式的修炼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眼前的“那块玻璃,并且帮助我们“重新组合"这块玻璃,也就是创造出新的、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需要的心智模式。
这个修炼中有两个核心技术:一个是反思,另一个是探询。反思是要我们放慢我们思考的过程,以便意识到我们如何形成心智模式。探询则是要展开对话,让我们在其中开放地分享我们的观点,并形成对于相互之间的假设的认识。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探询尤其重要。我们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展开不同层次的探询,相互提问,了解自己和其他人的深层态度与信念。在沟通与交流中互相学习和提高。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未经检验的自创观念比比皆是。
我们相信这些观念,是因为它们来源于各种结论,而这些结论是我们以自己的观察结合我们过去的经验推断出来的。
反射循环告诉我们:我们相信的观念会影响我们下一次选择的数据。这就像一把梯子,从下往上依次是:我们看到可观察的数据和经验--我们从“我”的观察角度挑选“我"看到、“我”想看到的数据--于是,我们开始加入“我”的意思(文化的与个人的)--我们以“我"加进去的意思作为基础做出“我”的假设--于是,我们做出“我”的结论,并形成“我”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最后,我们基于“我”的看法采取了行动。这就是推断之梯。据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心智模式是怎样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动的。
特别是在团队中,当两个人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才是这场争论中唯一正确的那一个的时候,也许他们都是对的,只是他们都不了解对方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形成和自己不同的观点的。这里无关成见,只是心智模式不同。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该怎么办?我们需要放慢思考的速度,养成反思和探询的习惯。只有你足够了解你形成观点的过程,也愿意了解对方是怎么思考的,那么,很容易达成共识,甚至会发现你们的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我们习惯了宣扬自己、反对别人。
难道心智模式阻碍了人类的发展?结论是否定的。事实上,如果不加入自己的意思,如果不得出结论,我们根本无法生活。那样的生活既没有效率,又单调乏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和探询,改善我们沟通的效果,使问题的解决更有效。
像许多技能一样,让交谈产生更深入的共同体悟的过程,看似简单,但做起来的时候并不容易。
这里有一个技巧,那就是在宣扬自己的观点与探询他人的想法之间,我们需要保持平衡。我们要把自己的推断过程摆在大家面前,然后鼓励大家挑战你的推断。当你对自己意见背后的假设和推断过程做出了解释,探询就会变得更有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