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带给我宁静,祥和。
崇尚自然,遵循客观规律,是“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仔细揣摩一番,虽然我不是道教信徒,但我的哲学价值观和道家哲学也有共同之处。
我是喜静之人,每逢节假日,会去寻找静谧的郊外、景点,去聆听自然的声音,去接受自然的恩惠。我喜欢做个旅人,旅在途中,就像人生,只要活着,就一直在路上。一路的风景,仿佛熟悉而陌生的朋友,它们会带给我们微笑、清爽、平和。
2020年的十一国庆,我有一个奢侈的假日。对我来说,肯定不会错过和自然的链接机会,我便去往了皖南的齐云山。齐云山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供奉真武大帝,有“江南小武当”的美称。最初选择去齐云山,是因为它的秀丽山景吸引了我。后来仔细琢磨,冥冥之中就有牵引,我的哲学价值观不是也有某些点,契合了“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么?想来确实如此。
齐云山道教有1200年的历史了,始于唐乾元年间,也是我国的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海拔高度只有585米,然而,文学家刘禹锡有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上山有两条途径,可以坐缆车,15分钟就能到达山顶。也可以徒步登山,需要充足的体力和毅力,登山的路径是盘山环绕,霞客古道。向上攀登,途径九里十三亭,登到山顶人居的地方,共约有六公里路程,需要花1.5小时。登高一路,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洞天福地”和“真仙洞府”。
洞天福地有个叫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的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有个寿字岩,寿字岩的寿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笔,“寿”字巨大雄伟,直径可达230厘米。走过寿字崖,有一个宽敞的石洞,叫做“崖下窟窿”,称之为一天门。
真仙洞府,最令我震撼。崖壁式洞穴,壮观、庄严、宽阔。各个小洞穴内供奉着很多不同模样的神佛。后来仔细查阅资料,才知道崖壁下的洞穴,依次是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以前修行的道士都居在此洞中,它是齐云山风景的精粹之一。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而圆通洞供奉的却是佛教中的南海观音;罗汉洞供奉着真武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八罗汉;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文曲星主宰功名,竟也被道教“收编”上了道教神坛。让我大开眼界,这些不同的宗教派别,居然可以汇聚一堂。可见,道士们富有想象力的创作,令人诚服。
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是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在真仙洞府中,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气息,颇丰特色。
再继续往上登,跨过三天门,就来到“月华天街”景区。这里是山中道教集中的地方。天街仅有30户人家。山中道场多数在此举行,香客云集,钟鼓齐鸣,仙乐飘渺。游客们晚上的住宿都是在居民家中,我站在民宿的二楼上,有种空中楼阁的意境感。
飘然间,我想到了卞之琳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天人合一”,“致虚守静”。此时,我的身心得到释放,倍感轻快,放松。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都市里的我,全然舒畅开来。在这里,我感悟到了人与自然的真正意义。且不说“道法自然”,有多深奥,需要用一生去悟道。但是,时下,我敞开心扉,与自然融合,已经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本次旅行的下一站行程是祖源古村和木梨垬古村落。
祖源古村,青山绿水,粉墙黛瓦,徽风古韵,村内拥有古桥、流水,古民居、古树。徽派建筑和徽州文化在这里显现地淋漓尽致。祖源村始建于宋代,传说在元末,朱元璋率部征战南北时,需要人才,他礼贤下士,到访徽州谋士朱升的家中,以求良策。朱升从此成了朱元璋政治道路上的心腹重臣。为纪念这一佳话,后人在祖源建亭立碑,名为“思贤岭”。颇具历史意味。
祖源的另一大景致就是梯田,鳞次栉比,四边环抱徽派古建。放眼望去,犹如置身于田园山水画之中。
和祖源古村相比,木梨垬古村却保持着它最原始的状态。没有通车,没有被商业化,被称为人间仙境,天上的村落。从祖源古村徒步古道,到达木梨垬高山古村,盘山路程约有5公里。木梨垬海拔约有600米,是爱好摄影的文艺青年,必去打卡的文艺景地。
木梨垬古村的由来,具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明万历十五年,有一个姓环的家族,因为家人犯了案,最后迁逃到此。此地处于深山,最适合隐居,为了引人耳目,最后把原来的姓氏改成姓詹,祖祖辈辈生活在此地。案情已不可考究,估计也是了为避讳,不传于后代。全村人口约有160人,村民自给自足,养鸡种稻,引山泉水入户。村落中所有的日用物资都是人工一步步攀登步道,挑担或者肩扛,登上去。
这里有纯净至极的天空,蓝蓝的天幕,如洗如新。清晨,推开农家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在不远处,云雾缭绕、水云山脊、环线穿越。好一个天上宫阙的画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人告诉我们旅行的意义。
人这一生,从出生到终老,就是一场漫长的旅途。旅在日常琐碎里,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为了家人、为了志向。然而,要记得,给心灵一次旅行,让心身合一,才能走的更高,看的更远。
旅在途中,活着,可以此番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