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多,一位亲戚打来电话,要和我聊聊。我说来吧,我知道要聊什么,因为在他来之前,他姐姐已经给我电话:孩子沉溺于网游,该怎么办?
从溺爱开始,到怨恨结束沉溺网游怎么办?我总觉得方向(注意,是方向,而不是方法)很简单——能不能果断终止?而不是藕断丝连。可是,实际操作中,很多家长做不到,一拔家中网线,孩子就绝食、跳楼;一不给钱,孩子就闹自杀,家长就心软,就妥协,最后以孩子胜利告终。等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待父母毫无人情,甚至连人性都没有了,除了要钱没有其他任何交集时,他们才后悔:我怎么就生了这样一个孩子呢?
——我怎么就生了这样一个孩子呢?
这本来不应该成为自己的追问的。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父母无不怀着初为父母的喜悦,感谢上天的恩赐。为什么最后就成为了这样呢?答案只有一个:爱和恨都是我们自己一步一步慢慢地积累起来的。要想别让孩子成为我们不喜欢的那个人,我们就要在平时的抚养和教育中,将不良的问题悄悄地、果断处理掉。
很遗憾,办法和道理我已经告诉过他了,执行不下去,再好的方法和道理都没有用,那就学会接受吧。
进门之后,夫妻俩就开始控诉孩子的罪过:“现在根本不和我们说话,一句话也不能够提。前天吃早餐,家里做好的他不吃,闹着要出米粉。我当时烦躁极了,身上没有零钱,丢了一百元给他,说拿去。回来的时候我问零钱呢?他一句话:‘你刚才不是说拿去吗?那就全是我的了。’我想辩解几句,拿去不是全给他的,是我当时没有零钱,他啪地一下就把米粉倒在地上,满嘴骂骂咧咧地离开了,根本容不得我们俩说半句……”
看着夫妻俩的愁容,我能够说什么呢?指责他们错了吗?他们已经够痛苦了。于是,我就给他们讲了两个小故事。两个故事具有共同的主题——他们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儿子?此外还有一个网瘾父亲的叙述。
从溺爱开始,到怨恨结束一、76岁的老人杀死了自己儿子
2003年11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首播的一个调查——《他为什么杀死儿子》。调查里说一个76岁的叫惠世全的老人,3年前把自己亲生儿子惠力杀死了,因此惠世全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五年执行。
《社会记录》记者问他:“您把儿子杀了觉得后悔吗?”
他充满怨恨地说,这一辈子,不是他杀死儿子,就是儿子要杀死他。
在惠世全身上有五处伤痕,其中有三处刀伤是儿子惠力留下的,比战争留在他身上的痕迹还多。惠世全是一位老红军,从13岁起他就参加革命,是当年的红小鬼,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可谓身经百战。一个从小参加革命历经无数战斗的老人,可能怎么也没料到,他人生的最后一场恶战会爆发在他和他的亲儿子之间。
2005年惠世全进监狱服刑了,那时候他是79岁。等三年刑满释放的时候,他已经满82了,他说自己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到那一天。我们无法想象,这位被孤独和悔恨陪伴着的父亲今后会怎么生活,也不知道除了悔恨,他还会想些什么?在谈话中他不愿意在这上面多停留,一谈到儿子的死,他就会背过脸。
央视记者深入调查了惠力的成长过程,发现祸根其实是在惠力小时候就酿下了。据邻居们说,惠力从小就不缺钱,直到成年了,只要他肯去上班,他的妈妈就会给他每天五块钱以兹奖励,后来又涨到每个月六百块钱。从每个月给成年的儿子600块钱的零花钱,也不知道这对父子俩究竟是谁在赡养谁?一次次的家庭斗争,一次次的经济妥协,儿子对父母亲的虐待却是变本加厉。直到发生凶杀案件的那天晚上,二十多年来的家庭战争才终于结束。
失败的家教,往往就是这样以溺爱开始,到怨恨结束。这是我们中国很多家庭教育悲剧血的教训,可惜,惠世全仍然没有能够跳出这个怪圈。
夫妻俩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沉默不说话了。我又给他们讲了另外一个旧闻故事。
二、做民警的爸爸枪杀了亲儿子
2005年6月20日《太原晚报》 刊发了一个轰动全国的新闻:公安民警谭文新因持枪杀死亲生儿子,被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7年。
回想起儿子的教育,谭文新承认是自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他痛心地说:“我的失败是在孩子启蒙时没打好基础。我想,自己童年吃了不少苦,现在条件好了不能亏待儿子!只要儿子要什么,我和妻子都满足他。记得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天,妻子喊正在看动画片的儿子吃饭,话音还没落,儿子突然转身狠狠地将遥控器摔在妻子身上。现在想起来,我们应该对他提出批评,可当时我们却不以为然,认为儿子看电视太专注了。以后儿子再看动画片时,我们则小心翼翼地坐在旁边,连话也不敢说。”
在教育的问题上,妥协是一个最不应该使用的武器。如果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家长采取妥协的方式处理的话,以后,我们就将用更大的代价,来换取孩子对父母的些许默认。可惜,谭文新采取的是妥协的教育方法,他们陪在儿子身边,连话也不敢说。溺爱儿子到了这个地步,怎么不让儿子嚣张呢?
我仔细研究了这个时间问题,小学三年级,如果6岁开始读书的话,这时候孩子正是9岁——这恰好符合我们现在已经发现的规律:孩子管不住,3年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刚出生的孩子,没有一个是管不住的,可是到里后来,就开始难管了。具体的时间规律是:3岁的时候,6岁的时候,9岁的时候,12、3岁的时候,16、7岁前后的时候,21岁的时候——几乎是三年一个变化——在这些特殊的年龄阶段,家长明显感觉到,孩子开始管不住了。
我曾经说过,中国式家教是治病式家教。家庭教育没有出问题,我们的家长就对孩子的教育掉以轻心。
他们要在什么时候,才对家庭教育引起重视呢?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的时候!对,在他们开始管不住孩子的时候,在他们和孩子斗架失败的时候,在孩子最终举起屠刀砍向父母身上的时候,他们开始后悔,我怎么就生出了个这样的孩子呢?这时候,他们开始关注家庭教育的方法,才意识到自己有很重要的一课没有学。
三、孩子管不住往往这样开始……
孩子管不住,往往是从这样一些事情开始:不按照孩子意图来,孩子就哭闹;父母再不满足,他们就不吃饭;然后发展到生气、吵架,最后到绝食、自杀。为什么?因为在孩子和成人的交流试探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大人的一个死穴——父母们教育的功利性过于强烈,常常为了眼前小的目标,而将一些原则性东西给忽略了。
比如一个最小的问题——吃饭,你看很多妈妈做得很辛苦,孩子吃饭她们捧着饭碗追着孩子喂,从楼上到楼下,从屋里到屋外。我亲眼看见一个妈妈,捧着饭碗追了半个小时,孩子还是没有把饭吃完。孩子不仅不吃啊,还撒着娇说要这要那。“宝贝乖,吃一口啊,就吃一口。”为了孩子的健康,她们就只有求孩子了。孩子一时高兴,就上来吃一口,不高兴,妈妈又没辙了。到最后,都用一个简单而愚蠢地办法和孩子讲条件:如果宝宝把饭吃完了,我们就……
其实,孩子不吃饭,这不是一个条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只要孩子不是因为生理上的原因吃不下饭,我们就不必要求孩子。我们首先得让孩子明白:身体是你们自己的,吃饭是你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到了一岁半左右,你们必须自己吃饭;不吃饭,就没有别的东西可以代替,就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弥补,到时候你们肚子饿了,或者说肚子痛了,没有人能够帮助你。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人对我们中国人最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总那么低声下气,吃饭还用得着求孩子吗?他们从来就不央求,开饭的时间到了,孩子高兴就跟着父母一起吃饭,时间过了,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因此他们的孩子,不吃就饿着,甚至饿出病来,家长也不追着喂。因此在美式教育下的孩子,无论是因为营养不良枯瘦如柴的,还是因为过吃过饱肥胖臃肿的,他们很早就知道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中国父母们却硬不下心肠这么做。因此,尽管我们的孩子吃得比人家老美的好,营养也很全面,可就是在自立、负责上,总比不上人家。这怪谁呢?
从溺爱开始,到怨恨结束四、讲条件而不是讲道理让教育迷失
我们父母不喜欢给孩子讲道理,而喜欢讲条件。家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屈从于孩子的条件。如果从小就屈从孩子的条件,等孩子慢慢长大,后果不堪设想。
石家庄电视台播放了一个叫盖腾的上网成瘾的孩子父子谈话。盖腾父亲说:“我们这孩子从初二下学期开始玩游戏……痴迷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早上要上学了,一起床,衣服还没穿好,就看打到多少级了,打到多少分了。饭要送到他跟前,他还经常不吃。家里电脑最高记录就是连续在网上11天23小时,而且电脑没有重启过,完全在网上。孩子上课就是睡觉,放学就是打游戏,玩到两三点。”
怎么会造成这样的被动局面呢?盖腾父亲说,主要是妥协惹的祸,“有一次他上学走了,我就给他断了网,断了之后呢?他就威胁我,你要再断我就不上学了。就因为这个,我也就只好睁着眼闭只眼,只要他上学,能够进学校就行。”
盖腾父亲说他这几年,自打孩子上了高中,日子就没好过过,从来没有这么痛苦过。他这一生最痛苦的阶段就是这个阶段。
电视让很多家长看得一片唏嘘,很多事情往往要到无法控制的局面,我们的家长才认识到妥协是孩子肆无忌惮的根本原因。可是,这时候已经晚了。
五、如何才能避免悲剧发生呢?
马卡连柯讲过一句很精彩的话:“正确的教育导向幸福的晚年,不幸的教育将带来我们未来的痛苦和辛酸,甚至于对社会和国家是一种犯罪。”(《马卡连柯全集》)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好,最终导向的不仅是孩子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而是几代人的幸福和安全。
而从溺爱开始到怨恨结束的家庭教育,绝对不能够承担起这个任务。有很多家长气头上说这样的话:我不管他了。这是自暴自弃。没有完全自主的孩子,现在我们不管他们,以后他们就会成为我们心头永远的痛。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避免家庭教育怨恨周期律呢?我觉得下面一些细节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1、有培养目标,但是不能够用目标绑架孩子的成长。尤其是不要用自己的要求取代孩子的愿望。孩子的自我意识没有觉醒时,他会听您的话。当他自我意识觉醒之后,我们父母还这样要求他们,他们要么觉得很累,要么就会叛逆。毕竟,没有一个人愿意一辈子按照别人的旨意而活着。
2、真心地爱孩子,完全彻底地接纳孩子的优秀和不足。欣赏优秀容易,接纳不足很难,尤其是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而那思想和您的观念不同时,你能否尊重和欣赏,这对父母是极大的考验。我的一位朋友说:如果孩子真的喜欢打游戏,能够坚持一辈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他坚信,每个行业都会诞生精英;哪怕是游戏行业,也一样可以诞生传奇。问题是很多孩子坚持不下去,只能够成为别人的终端消费品,而不是行业精英。
3、原则的问题要寸步不让,非原则的问题充满关怀。哪些是原则的事情?基本的道德底线、基本的法制底线是原则问题。孩子用自己的懵懂无知挑战父母正确的教养时,我们该拿出的反对态度要毫不犹豫。我可以接受您的错误,但是我绝对不接受您抵制和对抗教育的态度。
4、尊重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尊重不等于放纵。尤其是那些用民主、尊重来作为放纵几女借口的家长,总有一天您会尝到教育的苦果。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尊重他的成长规律,尊重他的人格和感情需要,这些尊重可以让孩子学会尊重,并且获得自信。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成长路上如果不需要参考的话,父母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要在孩子思想迷途、道德滑坡的时候,对孩子加以友善的引导和严格的要求。
5、务必不要抱怨和挑剔,这是堵塞交流的巨大障碍。和孩子说话,这是教育的开始。我们如果和孩子连话都没有了,教育就无法承载。但是,很多失败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就不能够好好地坐下谈话,一开腔双方都能够呛死人。孩子成功也好,失败也好,他都是我们的孩子。只要生命还在,教育就有机会。
6、可以新潮,但是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够轻易抛弃。我一直认为,中国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严是爱,纵是害”,甚至于“不打不成才”,我们要深入思考里面的可取之处。不要盲目地追求西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因为,不同的教育方法背后,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是对孩子教育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我确实相信一句话“当我们不能够把别人的教堂搬过来,请谨慎把别人的课堂搬过来。”
7、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都要坚持以理服人。拳头和棍棒管得了一阵子,难以管住一辈子。即使您用拳头和棍子一辈子管住了,那个孩子也不是你想要的孩子了。孩子做错事情之后,您批评前后,能不能把孩子抱过来,平等地和他分析自己的错误在哪里,能不能够把您这样教育的好处在哪告诉孩子。不要什么都不说,最后就是一耳光。孩子小,他听话,当孩子身体长大之后,他就会和您对抗了。我们把道理说清楚,说透彻,说得亲切,孩子受到的影响,将是一辈子。
8、不要一味地满足孩子要求,该说不的时候一定要坚决。 不会拒绝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要么骄纵,要么胆怯。适当地让孩子失望,会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上不是以他为中心。迁就从来都不是好的教育方法,该说不的时候,语气我们可以温和,方法我们可以亲切,但是态度一定要坚决。不可动摇的态度和底线,会让孩子敬畏。
9、始终坚持正面导向,给孩子一种正面示范。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我们为人消极挑剔,孩子也就学会了挑剔。我们动辄生气,孩子也就误以为生气可以满足自己的要求。空洞的说教抵不上和孩子一起动手解决一个具体的矛盾,我们正面告诉孩子,没有谁会接受您的坏脾气,生气除了让您自己受伤、让爱你的人受伤,并不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比生气更好的办法是,我们可以这样做……我相信,孩子和您以后的关系会好很多。
当然,纸上得了终觉浅,但是我还是坚信,朝向美好,朝向积极,朝向正面的教育,永远是我们家庭教育需要的。
希望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改变,改变自己,才能够改变孩子,改变我们看似宿命的未来。
(如果你喜欢看郑学志更多文章,请关注郑学志个人微信公众号《学眼看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