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电影《美国丽人》观后感

电影《美国丽人》观后感

作者: 黎舒苇 | 来源:发表于2019-11-20 04:33 被阅读0次

    电影《美国丽人》观后感

    《American Beauty》,1999年梦工厂出品,片名顶着Beauty的字样,内容却是一头让人毛骨悚然的Beast,毛骨悚然是因为真实, 从职场到婚姻、到性、到亲子关系。

    影片从始至终以死者莱斯特的口吻叙述,开场他这么介绍自己女儿:“我女儿简,一个典型的美国青春期的孩子,她愤怒、没有安全感、困惑,我多希望能跟她说一切都将过去,然而我不能撒谎。言下之意:人到中年,还是会愤怒、没有安全感和困惑。

    真实的丑陋好过虚假的美丽,当人怯懦于以异类(或失败者)身份示人时,会极力掩盖。掩盖这一行为本身是对人性的压抑,长期压抑的结果不是人格分裂,就是灵魂扭曲。

    比如简的同学安琪拉,明明是处女,非要在人前把自己说得多有那方面的经验。又比如简男友瑞奇的爹明明是没出柜的同性恋,却偏要在儿子面前表现对同性恋的深恶痛绝。

    影片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要表达做真我(true self)和快乐之间的关系,这一点用不着赘述。

    至于婚姻危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一种是各自偷欢,像简妈卡罗琳和杰出的房地产经纪,简爸莱斯特对简同学安琪拉的性幻想。另一种是像僵尸一样活在婚姻的坟墓里,比如瑞奇的爹妈。同样是活在坟墓里,瑞奇爹和瑞奇妈还不一样,瑞奇爹的表现是法西斯式的暴力管制,瑞奇妈的表现是过早地沦为老年痴呆病患者。

    如果真相丑陋,掩盖它也不会令它美好起来。人可以避他人眼目,却没办法逃过内心的审视,这跟心理学所说的医治创伤要先回到创伤本身一样。

    片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包括凶手在内。这感觉在那个雷雨夜卡罗琳手拿着枪、嘴里重复着“我不要成为受害者!我不要成为受害者!” 开始变得强烈,又在瑞奇那双盯着倒在血泊中的莱斯特放光的眼睛里变得诡异。

    很多时候表面看似危险的人并非真的危险,隐藏得深的人才是。卡罗琳有动机,瑞奇有案底,但令莱斯特一枪毙命的不是卡罗琳也不是瑞奇,当然也不是莱斯特自己。

    初看Beauty一词确有讽刺的感觉,但如果是讽刺,也是令脊梁骨发冷的那种。影片拍摄目的绝不在讽刺,而在悲悯和救赎。其悲剧的结局是给世人敲响的警钟,也只是警钟和警钟过后的思考而已,因为单救赎这部分就够另外拍一部片子的了。

    片名中的Beauty更多地是指生命中的美好。瑞奇和简,两个站在传统三观反面的年轻人,他们眼里一只随风飘起又落下的垃圾袋也要比被人剪下来插在瓶子里的玫瑰美和有意思得多。在他们看来失去自由和失去生命一样残忍,这也就解释了影片结束前瑞奇那诡异的眼神,它仿佛在诉说着莱斯特终于自由了。

    这部片子也许会令很多人联想到“中年危机”。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年危机”其实是带有年龄歧视的,仿佛在说中年人就不该出现危机,中流砥柱就该是刚强的、坚韧的、不可摧的。由此推及国人“四十不惑”的理念,真有点对中年人“道德绑架”和“洗脑”的嫌疑。

    科学而客观地讲,人到中年荷尔蒙的变化、社会角色的转变,让跻身于年轻人和老年人间的中年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中年危机”一词的重点应落在“危机”二字上,它们来自职场、婚姻、父母、子女、当下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等,这些危机并非中年人专有,只因中年人是“高发人群”所以才有了这一词语的诞生。

    你知道在看到令船触礁的冰山之前,洋面下的冰川已经存在了多久吗?你知道有多少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留下的创伤,是等到中年以后才暴露和显现的吗?所以眼光不要只看到出事的中年,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早年。

    (原创勿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美国丽人》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sn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