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孔子是在小学的时候,当时小学毕业升初中,暑假闲来无事,同学借我一本关于孔丘的书,这本书里讲述了孔子的一生。
我读书的启蒙都是来自于妈妈的教导,妈妈会带着我去图书租借的店里借书来读,她只允许我借经典。还在读小学的我当时读了《家》《春》《秋》以及《魔戒》三部曲这些经典的小说,虽说具体的内容我已不太记得了,但我仍然记得那些书点亮了我的暑假。
我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以前读书更多是为了快感,可是30岁以后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的见解,看书时有了别样的理解。所以说经典常读常新,是因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事物本质的理解有着不同的层次深浅,小时候读书只看到了情节,长大后读书开始看懂了情节背后人心和人性。
我读初中的时候开始学习论语,当时学的第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初中的时候还很乐衷于用文言文来写日记,记录了初中的一些事情,甚有童趣。反而越是长大了,人变得越来越无趣,也变得越来越懒惰了。
大学的时候买了一本薄薄的《论语》,左右不过一两百页,还完全无白话文注解。大学的时候很喜欢买各种经典读物,这有点像是政治正确,总相信买经典的东西不会过时,而且也应当是此生必读的。大学里还买过《资治通鉴》,《曾国藩家书》,然而这些书其实我读两页便完全看不下去。年过30才开始逐渐明白这其中的智慧,才开始一点一点的啃起这些经典的有智慧的书籍。
论语看似只有薄薄的一册小书,实则是可以将其读厚的道之书。大道至简,以小见大,论语中话语言简意赅,但其背后包含的可以延伸出来发散的大道却有无穷。
去年我将樊登读书上的积分兑换了一本樊登讲论语2022的日历。本是无心之举,却换来了一本让我与论语能结下更深缘分的工具书。
这本日历以每日一句论语,作为一个学习的出发点。每过一日便学习一句,上有文言文原文,下有白话文延伸理解,旁边再来一句精炼提取的道理总结。每读一页,其实都够日更一篇,因为这一句话能带来的感悟,实在是太多了。第一次读日历读出了掩卷沉思的感觉。
今天读到一句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旁边写着自我管理不好的人,很难管人。居上位者如果能够依礼而行,民众就容易管理了。依礼而行,并不是说用礼来驾驭下民,因为礼是上层社会、君子的事情,民众并不讲究,所以“上好礼”是指居上位者愿意遵守礼来处事。当上层的管理者守礼节,讲规矩,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时,民众自然就会相信他容易被领导。
所以有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俗语。如果身居上位者不以身作则,自己都作奸犯科的话很难服众,自己都做不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话,自然民众不服、丧失人心。古来领导者皆需民之所向。
我的理想是想要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而管理者并不意味着权力,而意味着赋能。如何能影响别人,就是自己成为一个自律自强自信的人,这样才能够影响别人,激发别人想成为我这样的人。
论语常读常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