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和晴天似乎略有不同,雨天仿佛更安静一些,马路上的噪音也被雨声中和掉一部分,听音乐的时候更能沉浸到旋律中去。
生活的表象总是会给人制造出很多的错觉,许多看似宁静的人实则对于细微的动荡都十分敏感,以至于活在难以驱散的嘈杂当中,需要借助某些方式来保持平衡,于是看似他们仿佛是惬意地活在这个世界之外的。应当说,他们的内在危机更甚于现实的危机,于是总是不由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企图用各种方式使那个世界彻底安宁。
5/05 周六 雨每一日似乎都是头绪繁多的,略微的细节可以延伸出一整个世界,时而抽象时而具体,坏处是神经不堪重负,好处是每一日都能处在感慨万千的状态,从而能感受到一个新的世界,并且用某种形式将其表达出来,见证内在世界的生长。
真正有意味的似乎就是捣腾自己的各种感受和思想,所有的感受都是相通的,所有的思想也是相通的,他人的感受和思想总是不经意地传递给我们,从而激化我们自身的倾向。至于我们自己的思想究竟是不是我们的,比如说我现在所表达的想法是不是代表我,我认为并非如此,它只能代表我的某个层面,当我状态比较好的时候,会和高维的自我连接,状态不好的时候,会和低维的自我连接。
高维的自我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和整合连接能力,低维的自我有着很强的负面性,总是处于退缩防守的状态。
人在遭遇不同的情境时,会有不同的反应,面对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态度,这本身并不是一种分裂,而是一个整体系统的不同显现,我们所见到的人都有可能是我们自己的某个面向,倘若我们按照对应的信念去自我塑造的话。
5/05 周六 雨 昨晚翻了周昌乐老师的书,《明道显性:沟通文理讲记》。之前听过音频版的几个章节,最近都有这样的习惯,喜欢听课但是很少看纸质书。看视频,听课,现场听讲座,阅读以及写作,这些信息处理方式是有差别的,外在的差别自然是明显的,另外值得探究的是它们的内在差别,也就是人接触这些形式的时候自身的内部反应。昨天看书的时候,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和听音频是差别很大的,虽然看似是同样的信息输入,看书的时候注意力更加集中,产生的联想也更加丰富,几十分钟下来,会感觉到自己似乎沉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能感受到书籍的重量,那种沉甸甸的庄重感,但是听音频的时候并没有这种深刻连接的感觉,那种感觉和写作似乎是略微近似的,可以上升到一个抽象的层面,对思维有更直接的整合作用,我觉得这本质上也是一种物理反应,也就是脑神经的反应模式,会对脑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5/05 周六 雨长期的惯性思维模式也是在塑造一种大脑结构,直到我们面临实际的情形时,脑神经自动按照曾经的惯性回路来反射信息。外界发生的动静都会投射在大脑的某个区域,周围有声音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后脑勺会跟着轻微震动,仿佛外面的声音本质上就产生在我的脑子里一样,并且这种反应我是没有办法控制的。
当环境嘈杂的时候,人本身也会跟着消耗能量,除非人自身有很好的平衡能力。当我们的心念专注于某处的时候,外界的干扰所占的比重就会下降,但若是企图单纯地排除外界干扰,这会使我们陷入纠缠不休的境地,这种纠缠实质上是我们内在纠缠的结果。
5/05 周六 雨能够带来安宁的是放空或者尽可能专注,写作的时候我一般都能进入这种状态,可以感觉到思绪的自然流淌,内在逐渐地趋于宁静,看书和摄影的时候也总是可以进入这种状态,或者采取积极的方式去应对来临的事件之时。
信息的浮躁会让人感觉支离破碎,短时间内过量信息的输入也会导致消化不良,从而抑制人的精神活力。创造一种可以让自己回归宁静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是居住到某个安宁的小镇,或者把房间布置地别出心裁,我们是纯粹的感知者,感知身体,感知思维,感知更大的环境,身体和思维本身也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倘若身心是失调的,即便居住在很宁静的地方,依旧是嘈杂不堪的。
我们的和谐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我们过往的经历也是我们的环境。
每个人都需要深入自己,去找寻属于他自己的平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