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小宝抢玩具?闹矛盾?不如换个思路,用经济学原理,轻松搞定

大小宝抢玩具?闹矛盾?不如换个思路,用经济学原理,轻松搞定

作者: HR妈妈潜能学院 | 来源:发表于2019-07-13 13:05 被阅读0次

文|果粒安心

在西方,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孩子应该从3岁起,就拥有经济学意识。

但是随便做做调查,问问大家对“经济学”的印象,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

打开一本板砖厚度的大部头,看了两页,就发现自己严重缺乏“数学”和“逻辑”能力。

减肥的良方!瘦10斤不再是梦!

所有的汉字和数字都认识,加在一起,怎么就看不明白了......

“经济学”著作的高大上,让我们望而却步。

直到朋友推荐了一本《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

我反复认真确认了好几次:“小学二年级”、“经济学”、“读懂”,这三个在我看来毫不相关的词,妥妥地放在了同一个书名里。

出于好奇,我忍不住搜索了作者资料,得到了以下的信息:

·年纪不大:坂井丰贵,1975年生于广岛,44岁。

·科班出身: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学博士,庆应义塾大学教授,日本新晋经济学家。

·特点突出:他开创了用浅显直白的语言,普及高深的诺贝尔奖经济学理论的潮流,是日本普及经济学知识的代表人物。

·网友评价:坂井丰贵是“日本版的薛兆丰”,这本书是“微观经济学入门的入门书”。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拿到了这本书。

应该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快的一本书,三天的上下班通勤时间,我竟然毫无障碍地读完了。

没有复杂的公式,没有繁杂的计算,甚至没有超过三个拐弯的逻辑,竟然把微观经济学里最基本的概念都说明、举例了一遍。

“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与最优化、需求曲线、攻击曲线、市场均衡、外部性、垄断与寡头垄断、风险与保险、公共产品、再分配”?

这些原本在我看来只是陌生名词的名词,突然变得像菜篮子里的青菜豆腐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摆在我的面前,完全地颠覆了我的经济学的印象。

当我合上最后一页时,我心里只有一种感觉:

所谓经济意识,说白了,就是对一切资源进行“比较”和“选择”的能力。

知道自己该怎么“比较”和“选择”,就能做出更好的决定;

如果知道了别人会怎么“比较”和“选择”,就能判断他人的行为;

如果知道了大部分人会怎么“比较”和“选择”,那就知道了经济的大环境和大趋势。这么一来,我突然发现:

经济学非常实用,生活里太多事情,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来解决,就连孩子的养育问题上,可也完全可以使用经济学的思路来处理。

用“无差异曲线”解决“抢玩具”问题

从妹妹满1岁,开始自由行走起,她就已经不再满足于自己的“低龄”玩具,而是瞄上了姐姐的大玩具、书和画笔。

每次姐姐想玩时,就“耿直”地从妹妹手上直接“拿”过来,而妹妹总会大声哭闹以示抗议。

每当这时,奶奶就来一句“让给妹妹吧。”

我是一贯反对的。

我认为,如果一味地要求大宝让小宝,只会惯坏了小宝,伤害了大宝。

坂井丰贵在书中,介绍了无差异曲线,他指出:

无差异曲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效用程度却是相同的。

对某些人来说,对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喜好一致,那么一瓶可口可乐和一瓶百事可乐,就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你可以给他们任意一种,都不会影响他们的体验。

看到这里,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姐妹俩抢玩具的画面。

对于刚满1岁的妹妹来说,她其实分辨不出每种玩具的作用和价值,对她来说,只是享受“玩姐姐玩具”的乐趣。

换句话说,从妹妹的角度来看,“画板”和“故事书”对她来说是“无差异”的,一个画板等于一本书,给她哪一样,她都一样开心。

而对于姐姐来说,当她想从妹妹手上拿到“画板”时,其实只需要先把对妹妹来说“喜好程度一致”的“故事书”拿给妹妹,作为交换就可以了。

拒绝制定“法定价格”

家有二宝的父母们,都明白,“一碗水其实是端不平的”,我们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做到不偏不倚。

比如,姐姐情感需求高,我们会偏向对姐姐更加温和;妹妹贪嘴,有时候好吃的东西就拿给妹妹,在她们的“需求”明显不同时,我们自然地提供不同的“供给”,大家都满意,相安无事。

但是,资源总是有限的,在某些时候,她们会对同类物品产生兴趣,而并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一分为二的,我们也不可能不断提高“供给”水平,那么,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偏心”、“不公平”就在所难免,矛盾也由此产生了。

坂井丰贵在书中提到:

把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合并起来,就能更好地理解市场是如何决定价格的。

法定价格既不能使剩余最大,也无法迅速应对市场变化,还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实际生活中很少再有法定定价,但是国家却可能通过税收影响价格。

征税会对社会造成无谓损失,如果针对指定商品征税,还可能让生产商为了避税而开发出原本不需要的技术,在拉锯战中损耗技术投资。

虽然孩子们之间对资源的竞争(比如父母的关注、时间、具体的物品)不能量化为具体的价格,但本质上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一、供需总是动态变化的,不可能始终保持平衡,因此“供不应求”时,我们也无需自责。

第二、法定价格不但无法应对变化,反而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同样地,作为父母,无论我们在孩子的竞争中制定了怎样的“法定标准”(法定价格),都很可能引发出更多的矛盾。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以“帮助弱者”为导向,本质上就相当于向“强者征税”,当妹妹哭泣时,我们认为妹妹是弱者,因而将资源给到妹妹,下一次,姐姐一定会哭得比妹妹更厉害,以此获得我们的同情和帮助。

第三、更好的方法,是父母退出后,允许孩子们自由竞争,让她们自动恢复平衡状态。

要相信市场的调节作用,也相信孩子们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在冲突中,她们会更了解自己,更懂得如何“选择”,如何“交换”。

由此,无论是情绪,还是物质,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们之间反而可以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

创造“正外部性”,提高育儿效率

坂井丰贵是这样介绍“外部性”的:

某项生产活动不经过买卖交易而对第三方产生的影响叫做外部性。

外部性分为正负两种。

比如,企业污染环境,会引起“负外部性”,我们熟知的环境税,就是对负外部性的约束。

而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把房子买在交通沿线地带,一定会升值”,就是因为修建道路会带来“正外部性”。所以,大多数铁路公司都不会仅仅修路,而是会把线路周边住宅和商业设施的开发也一并承包下来,这样,就把正外部性进行了内部化。

从我们养育孩子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多创造“正外部性”,以此提高育儿效率。

打个比方,最近姐姐的“小主持人”课,正在练习“声母”和“韵母”,以纠正发音。

每次下课回到家,我都要陪她练习,有时忙起来,我就想:孩子如果能自己主动练习发音,该有多好。

看了“正外部性”这个章节,我就总在考虑,怎么创造更多的“外部性”。

我想,为什么不能让姐姐上“小主持人”课这件事,做出“正外部性”呢?最好的对象就是正在牙牙学语的妹妹啊。

于是,我请姐姐教妹妹“发音”,每天晚上,姐姐通过教妹妹发音,复习了当天的内容;

妹妹不用交学费,就学上了“声母”“韵母”课,能发出更多的音节了;

我呢?乐得轻松,坐在旁边看书,真是太幸福了。

这还不仅仅是双赢,而是三赢了。

这本《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让我发现:经济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艰深”,实际上,经济学无处不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思维方式。

书中的经济学的视角,启发我用新的思路来看待亲子教育的问题,其中的许多道理,也完全可以应用在职场、人生规划等等更加广泛的领域中。

巴菲特背后的男人查理·芒格曾说过:

要在纷繁杂乱的表象中发现并解决问题,需要建构起清晰的思维模型。

我想,经济学就属于这样的思维模型,无论是否从事经济领域的工作,我们都需要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很多时候,反而是跨领域的学习,能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果粒安心,资深HR,二娃妈妈,专注研究底层规律、开发孩子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既成功又快乐的自己。

欢迎关注,每日一位公益咨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小宝抢玩具?闹矛盾?不如换个思路,用经济学原理,轻松搞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wp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