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一节四年级的语文课,上课的老师是一位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上的是四年级下册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作者王安忆通过“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独立的要求”和“他面对生活挑战的决心”三个方面表现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的特点,课文用小标题将三部分的内容区分开来,这是继前一篇课文《小英雄雨来》学习后的一篇略读课文。
按照统编版教材的编写意图,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是运用学习《小英雄雨来》的方法自主学习,因此,在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明确给出了自主学习的指引:1. 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2. 结合小标题,思考我们为什么称这个小男孩为“男子汉”,并体会作者的感情;3. 可以试试换一个小标题。
可以说,这既是导读,又是教学目标,老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导读内容,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从课堂实施的情况来看,老师没有把导读的第1个指引作为一个教学目标,而是花了一些时间带着学生读准生字词,读准多音字,看似不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但恰恰是符合这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因为这个班级的孩子基础相对薄弱,老师不急着让孩子们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而是带着他们读准字词,体现了老师对于学情的准确分析,并由此制定的可行的教学目标。
老师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导读部分的第2个指引,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称这个小男孩为“男子汉”。对于这一部分,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学习。自学要求找出能体现小男孩“男子汉”特质的事例,简单批注。
然后,是学生汇报自学情况,老师根据汇报引导学生体会到小男孩的“男子汉”特质。作为这节课的重点,老师在这一环节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一个又一个的学生抓住文中的句子表达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发表自己通过这些句子感受到的小男孩的“男子汉”特质,老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没有关注到的句子,老师则加以提醒或补充。就这样,花费了近二十分钟,一点一点地将这些句子找出来,分析它们对小男孩“男子汉”特质的表现作用。
说实话,这个环节的设计,过于单调枯燥,除了老师与汇报学生之间的言语往来,就是穿插两处朗读,以至于到后来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一部分学生略显疲态。可以说,这篇课文通篇都是体现小男孩“男子汉”特质的句子,真要一句一句地分析点拨,确实很难要求学生一直保持比较亢奋的学习状态,但是孩子们还是很给力,一直在配合着老师,也偶有一些精彩的语句,独到的见解。
但是显然,这样的处理是陷入了一个教学的窠臼,分析课文内容太细太碎,既耽误了时间又很难有良好的效果。
这是一篇自主学习的课文,老师特别要思考的是:这一节课,我究竟要带着学生去往哪里?也就是说,我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达成一个怎样的目标?是通过运用前一篇课文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感受到小男孩的“男子汉”特质,每一部分能找出两三处体现这一特质的句子,言之成理即可?还是一定要将表现男子汉特质的句子找全找齐,一一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可能达成哪一个目标?
很显然,每一部分找出两三处和找齐所有句子,这两个目标是不一样的,但是它们都不影响学生对小男孩“男子汉”特质的感受与理解,那么老师是不是可以删繁就简,只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谈为什么把这个小男孩称为“男子汉”呢?
所以,在上课前,制定怎样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它是教学的指南,也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