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释义:
“闻斯行”,钱穆先生解释谓闻义即当勇为。“诸”,此处是“之乎”的合音。“之”即所闻之事。
“惑”,糊涂,迷惑不解。“敢”,“不敢”的简称。谦辞,表示冒昧的意思。“敢问”就是冒昧的问。
退:畏缩不前。兼,倍也。兼人:好勇胜人。
子路问孔子:“对于一件事情,听到了就要马上去做吗?”孔子说:“父兄还在世,怎么可以听到了就马上去做呢?”冉有问:“对于一件事情,听到了就要马上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要马上去做!” 当公西华听了夫子对子路和冉有不同的回答后,他就有点疑惑了,就去问孔子:“仲由问一件事听到了就要马上去做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在世,不可以马上去做’。冉求问一件事听到了就要马上去做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要马上去做’。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义理阐述:
子路,是仲由的“字”,又字季路。他小孔子九岁,性情刚直,好勇尚武。
冉有,名求,字子有。他小孔子二十九岁,多才多艺,尤其擅长理财。
公西华 ,即公西赤,字“子华”,故亦称“公西华”。他小孔子四十二岁。长于祭祀、宾客之礼,娴熟礼仪,擅长应对,是一位出色的外交人才。
子路办事果断,无宿诺。但性格鲁莽,说话急躁,强勇而少含蓄。在孔子问志时,其他弟子还未回答,子路就率尔先说,孔子就哂之,说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也曾批评子路“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从子路的性格我们可以看出他在遇到事情时,会急忙去做,不太会考虑要去和父兄商量,征求父兄的意见,就直接去做了。为了抑制他的好勇过度,孔子才劝诫他凡事先请问父兄,不要着急,三思而后行。
孔子在这里特别提醒子路听到一件事情要做时先要和父兄商量。做事为什么要和父兄商量呢?“父兄”是儒家文化五伦关系中的核心,父兄在时,凡事皆须听从父兄安排,不可任意妄为。《礼记 曲礼》里讲:“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说父母在的时候,为子者自身的生命及钱财都不能任由自己,要和父兄商量。《礼记 檀弓上》“未仕者不敢税人,如税人,则以父兄之命。”如果作子弟的还没有出仕,就不能将自己家中的东西轻易送于他人。倘若一定要送他人,则应当说这是秉承父兄之命。子路家贫,他从小就是一个大孝子,曾经“百里负米”孝养父母。他兄弟很少,所以子路就养成了做事自己拿主意的习惯。在子路“闻斯行诸”这一问时,他年已四十四五,其父母当早卒,或者尚有兄长在,但能力不如子路,也不会给子路一些中肯的建议,所以子路请教父兄的部分就少了。
对这里的“父兄”还有一种说法,“父兄”应是指如父兄者,而非真指子路的父兄。儒家的师道和孝道是相通的,学生把老师视为父亲。孔子年长子路九岁,与子路名为师徒又情如兄弟,子路的师兄弟们也与子路有同门之谊,他们都可以视作是子路的“父兄”。
在《吕氏春秋劝学篇》“君子行于道路”一文中,曾子说:“事师之犹事父也。”就是说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都达到如父一样的地步,因此孔子说颜回“回也视予犹父也。”颜回也事孔子犹父,他对老师说:“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因为子路过于刚强,预言他如果不改的话,将来恐怕会死于非命。果然,子路不幸被言中,死于“孔悝之难”。如果当时子路听从子羔的建议,不要刚勇过头,明大义善保身,也不会死的惨烈。所以孔子看出子路的性格缺陷,就提醒子路做事多听他人意见,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不要擅自妄为。
张履详《备忘录》讲:“若‘有父兄在’一语,人人可以遵守,本此行之,永可无弊,凡事不可告语父兄质之师友者,终是不可行也。”孔子让子路有事多与父兄商量,这也是提醒我们多听长辈的意见,毕竟他们经历的事多,有经验。但是现在年轻人有事宁可百度也不愿意问身边的人,更何况是父母兄弟。而且年轻人看不起父母,认为他们的经验都过时了,是老脑筋,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在父母提出建议或者不同看法时,还会认为父母是干涉他们的生活,支配他们的人生,与父母经常发生冲突,甚至从内心产生逆反,所以凡事都爱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忘了“家有父母是一宝”的说法,父母的建议其实都是本着爱护子女的心里,良好的建议也会让子女少走不少弯路的。所以我们年轻人要学会和父母沟通,即使不能完全听取父母的意见,也要把父母的意见作为参考,这也是孝顺的一种表现。
子路的性格是刚勇,而冉有的个性却是谦退,乃至怯懦、优柔寡断。季氏旅于泰山,孔子让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求去劝说:“女弗能救与?”冉求回答老师说:“不能。”冉求曾说自己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而是“力不足也。”孔子就批评他是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所以当冉有问孔子:“听了一件事就去做吗”孔子就说:“听到了就要马上去做!”让冉有当机立断,不可拖延,听到了就去做。
“闻斯行诸”这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个问题?子路和冉有同时问孔子老师“闻斯行诸”这个问题,我想他们也许是发现了自己在处理事情时不知道如何进退,所以才去请问老师。想一想如果是我们自己不知道如何善巧处理工作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时,会不会主动去问老师呢?特别是子路和冉有,都被老师狠狠批评过,冉有为季氏聚敛财富,孔子说他:“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批评子路“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但是身为弟子的子路和冉有即使时时被孔子敲打,也毫不怀疑老师会不重视自己,觉得自己没用,仍然去亲近老师,信任老师,提出自己在修行上面临的疑惑。不怕被呵责,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并朝着老师指导自己的方向认真的改变自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勇气啊!换做是我们有疑难困惑的问题了,曾被老师批评过,还敢去问问题吗?多数人为了脸面也不敢去问。所以非常感谢子路和冉有这一问,不但让我深深体会到孔子老师深广的智慧,更是让我领悟到有疑不问真是莫大的损失。作为学生,一定要不耻上问,随顺老师的言教,才会得到老师尽心竭力的教诲,才会让自己的生命的格局变得更宽更广。
当公西华听到两个人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孔子回答了不同的答案,他就有点迷惑了,心里想那么我自己到底该怎么办,是不是要“闻斯行诸?”他没有片刻犹豫,就对孔子说:“赤也惑,敢问。”
反观我们,如果是我们内心刚好有一个疑惑正想问老师,发现有二个同学也问了这个问题,老师却给出了二个不同的答案,惯性思维,心里会不会产生腹诽:“一个问题二个答案,老师是不是搞错了?”更有甚者,还会对老师的智慧随意揣测、臆想。但公西华没有对老师观过,他想老师说出二个答案一定有原因。带着这个疑惑,等旁边没人了,他就立刻去找老师说出内心的问题。公西华非常善于表达,他说:“赤也惑,敢问。”这里的“敢”字,充分说明了公西华的谦卑好学及对老师的尊重。他这一问,不单让他自己的疑惑解开了,而且让我们这些后学者都因此而受益了,知道孔子为什么一个问题二个答案了。
非常感谢公西华的这一句“敢问”。公西华此问,也在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疑惑很正常,有疑惑千万不要将疑问藏在心里,而是要马上请问。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反思自己,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有疑惑有问题不愿意去请教他人,究其原因,就是好面子。因为好面子,就让这个疑惑藏在心里,得不到答案。时间久了,放在心里不去深究,过后也就遗忘了。但是作为一个学人,不善于观察提问,特别是有疑不问,就会变成我们学习修行路上的障碍。因为我们禀赋低劣,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看问题容易升起成见,学习容易死在言下,只有我们敢问,才会知道师长所要表达的真正意趣和内涵,自己也能从中学到智慧善巧,让自己的才智通达无违,让生命提升的更快更高了。
蕅益大师在《论语点晴》里还引用方外史说的:“答由、求即是答赤”。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求,就是回答公西华。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般人问问题,会有一个定势,想着只会有一个答案,不会一个问题二个答案。但通过孔子的回答,公西华也就得到答案了:法无定法,因人而异。如果这个人过了,就抑制一下他;如果不及呢,就引导他,努力帮助这个人归于中道。一个“进之”,一个“退之”,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看似简单的教育方法,却蕴含着孔子对弟子生命成长的关爱,不仅仅关注他眼前的问题更关注他未来的生命方向。
冉有个性谦让,乃至怯懦、优柔寡断,裹足不前,即使闻义有欲进之心,而最终却呈现出退的相状,如果不告诉他应该勇悍坚决,那么格局就会变小,再加上为外诱所引,容易谦让,而安于现状,所以孔子推动他“闻斯行之”,教育他勇敢向前而进也。而子路恰恰相反,他好勇过人,一个人可以做二个人的事,因过人之力而疏于敬忌,急于功名事相而失去代人着想,容易暴虎冯河、刚愎自用,所以孔子提醒他“有父兄在”,告诫子路做事三思后行,不要过之。这是因为冉有子路二人的不足之处而扬长避短而作的剪裁。况且,孔子深知,即使冉有进了,一定不会如子路那样鲁莽行事。子路即使退了,也一定不会到萎靡不振的程度。
通过孔子对子路和冉有提出的“闻斯行诸?”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孔子对弟子们的性格特点的洞察力真的是慧眼如炬啊!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遇到这样的老师,都能得到老师的因材施教,学生如果听话的话,在生活工作中扬长避短,生命就会得以改变,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子路和冉有都希望跟随孔子老师学习进步大一点,但是有时候用了很大的力气却退步了,就是因为他们不认识自己的习性,不懂的如何扬长避短。而且自己也看不明白自己,对于自己引导自己没有经验。所以他们就去请问孔子老师,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老师才了解他们会有哪些偏差,会矫正他们的根性还有习性上的弱点。老师就如同一面镜子,让他们不停地不停地看清楚自己到底有哪方面的偏重、有哪方面的忽略,进一步去调整去改变。所以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孔门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他们内心没有执着没有成见,抱着空空如也的心态,非常诚恳的请问老师“闻斯行诸”,而老师也根据学生的根性应机而教。这样一个勇于问,一个善于答的教学过程就这样美好的呈现在我们后人面前。
仔细比对一下,我看到自己的身上或多或少也都有子路和冉有的性格。做事有时也鲁莽,有时又退缩不前。看到孔子老师开的“进之、退之”的药方,我明白了我最大的弱点就是内心对做一件事没有树立正确的见解,不知道这件事应不应该做。通过孔子老师的教诲,我知道只要是对的事,不管多难都要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能一味为了做事而做事,还要多闻多思,多观待他人和团体,克己复礼,待人着想,把所学的知识内化成自我生命的内涵,在做事的过程中才会达到中和,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生命的高度和宽度。
感谢万世师表孔子老师的教育,“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方法让二千年后的我们受益匪浅。
感谢孔门弟子子路和冉有勇于向孔子提出“闻斯行诸?”启发我们后学者在学习圣贤的道路上,要亲近师长,不怕呵责,永远跟随师长不离不弃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