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名学生,记性不好而却学了文学,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具有挑战力的事情。学习的中国文学史,从上古到当代,总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没记住,但当别人聊天聊起来却总有些许印象。相比较文学史中所提到的那些人物,两三千年的历史中还存在着许多不为普通人知道的生命体,他们或存在于史书中,或存在于各种目录中,而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可以说是很少。我目前仍在继续看《资治通鉴》,如今看到魏,可以说相比较于文学作品,史书类记载可以说是十分简洁,比如讲到关羽之死,寥寥数语就已结束。回说到文学史,可以说在相较于我们已知的人物,还存在大量我们所未知的作家作品。对于那些人物,如何选择,如何分配,那是编写文学史教材的专家们所值得思考的。可以说,我们现行的文学史教材体系,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民国时期,那么民国以前的人如何继承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并不是一套四书五经八股文就能概括的,也不是一套十三经、二十四史就能完全承载的。做为现代人,可以说我们是很难受的,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而这传统也太广泛,从经史子集到儒墨道法,从文房四宝到琴棋书画,可以说我们的任务很重;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现代化,科技化,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手机,电脑等娱乐的吸引,让我们又处于碎片化阅读中。我时常在想,在如今这个高科技时代,我们的传统文化怎么和之相结合,如何去复兴,历朝历代,对于文化传统,文化传承,我认为没有比现在更重视的,唐宋元明清,统治者如何使一种文体繁荣于当世?我们这个时代又会创造出什么形式的文学形式从而值得后世所传颂?靠你我靠大家努力,毕竟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