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一季的千字文写的有点吃力,中间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偷懒太多。混到三十天,真的有点惭愧。最后一篇,争取不水。
聊聊什么呢?聊一聊自信。
你认为自信的人什么样?侃侃而谈,字正腔圆,还是默不作声但却掷地有声?相信说道自信,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浮现出一个形象,他就是自信的代表。但到底什么样的人是真自信,什么样的是伪自信?自信的人是否就一定讲的对?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信,和所知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看上去自信的人,一般分两种,相信自己知道,和想让别人相信自己知道。
有区别么?
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本质的区别并不在于知与不知,而在与信与不信,诚信的信。
上课的时候,经常与孩子互动,设问,待答。当孩子们并不真心明白,或者能够运用所讲方法时,通常他们会依靠我的语气助词和音调去猜测正确答案,往往这时候会掉入我设计的陷阱之中,譬如我问是“变大还是变小”?而正确的答案是“不变”。这样的次数多了,他们终于放弃猜测,开始思考。我喜欢那种经过自我思索的坚持,我赞赏那种一以贯之的笃定。
还记得高中时的学校,离家不远,每天路上走不到半个钟的样子。经常是住的不远的小伙伴们一起搭伴放学,一起吹吹牛聊聊天,然后在一路上各自走散。
一日下午最后一节课是化学考试,放学晚了,其它班的小伙伴都走了,就准备独自回去。恰好化学课代表送完卷子回来,也准备走,大家顺路,便一起。
算起来我们也是住在一个厂区大院里的,但因为自小她上不同的学校,所以和我们的这班小伙伴们并不熟识。不知道聊什么好,就讲到了刚刚结束的化学考试。你懂的,学霸们考完,就喜欢相互对答案,烦死个人。
两个人对大部分题目没有异议,问题集中在了最后一道计算题的答案上。算法一样,答案不同。她坚持自己是对的,我又怎会认输。僵持不下,她提议打赌,
“好啊!”
“赌什么?”
“赌什么都行!”我不假思索的答复。
然后,她就没有接茬了。
再然后她应该是去聊了些别的话题,我都没有太接话。行至一半,我突然惊叹一声,
“完了,我算错了!你是对的。”
“你这一路都在算那道题啊!”
“嗯,你刚刚为啥不跟我赌了啊?”
“你刚刚太自信了,我不太相信自己是对的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丧心病狂的放肆大笑,同时还为她的没有坚持而可惜。却从未发现,好像那次以后再也没有和这个女生一起走路回家了。
瞧,自信并不关乎所知是否正确,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是自己对所知正确性的认可程度。
于是便有了第二种自信,装的很自信。因为当所谓的“聪明人”发现自信既然无关真相,但又利于塑造自我形像以左右周围人的意见之时,装自信就有了动机和市场。德州扑克里有个专业词语,叫诈唬,bluffing,说的大抵就是这种。拿的明明是小牌,却装出一副很大牌的样子,超钵下注,自信满满,为的,就是利用形象,吓走对手,自己渔利。
而生活中的装自信,亦有类似。宗旨都是树立一种形象,取得周遭的超越真实实力的一种信任。老俞曾经说,如果你有100分,表现出80-120都是可以接受的。我觉得挺恰当。表现得过高,就成了表演,容易被戳穿。且,恰恰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不自信的根源是“不知”,是“不能”,是源于一个人的认知和能力局限。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当一个人在试图扮演上帝时,你就得小心了。j
其实还有一种自信的人,容易被大家忽略,就是对自己的知识边界有着明确的认知,在边界内,会非常坚持自己的判断,只是一旦跳出这个边界,就会因不甚了解表现出无法判断的迷惘状态,或者说,不自觉地向外界透露了自己“不知”的状态。
很多时候,这样的人会被打上“好忽悠”的标签。但那些“大忽悠”也得注意,一旦进入了“好忽悠”的专业领域,或者“好忽悠”扩展了自己的知识边界,他们可就不是好捏的软柿子了。
所以啊,我们仰慕“知之为知之者”,尊重“不知为不知者”,所谓自信,源于知,立于信,不可好自衿夸,亦不必妄自菲薄。
想起一段镜头,是《军师联盟》中的一个片段。司马懿(吴秀波饰)考察屯田,在都城近郊,看到一个小吏,因不满同袍盘剥农户,仗义直言,挨了凑。司马的三弟欲去劝阻,却被司马懿拦了下来,说到:
“敢于触犯众怒的人,得有硬骨头才行。”
然也。
为坚持心中的正义,承受巨大的委屈,这名小吏,便是邓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