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夜跑,微风习习,随着音乐节奏跑在路上,可以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也可以无意识的放空自己,轻快的踏出一步又一步,直到跑到设定距离。然而当看到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时,我还是很好奇,小说家竟然会写一本书来谈跑步!那他会谈些什么呢?跑步的方法?还是跑步的好处?亦或是跑步的经历?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打开了这本书,看完后,感觉作者所经历的是我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还有些可能会是将来要经历的,除了找到这些共鸣感外,还有深深的敬佩、受启发和被鼓舞的感觉。
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本书是有点自传性质的书,他是以“跑步”为媒介,对他开始正式写作和跑步的这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经历的整理。
村上春树开始写作是在1978年4月1日在看棒球比赛的时候,当棒球击中快速球,发出清脆响声的时候,他突然下了一个决定“写篇小说试试”,之后,他边经营他的店铺边进行写作的状态中,创作出来了《且听风吟》《1978年的弹子球》,还有几篇短篇小说和一些翻译作品。之后,他很认真的下决定,关闭店铺,潜心进行职业写作。原因是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一旦决定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则不得安心”。他觉得将店铺托付给他人,他躲起来写作的行为是讨巧的行为,他做不来这种事情。看到这里,我在想,是该觉得他固执迂腐呢还是觉得他倔强的可爱呢?更多的是,从他的固执中,我感觉他是一个做出选择就不给自己留后路,全力以赴努力去实现自己的选择的可爱的人。
从1982年秋天,作者33岁的时候,他开始跑步,这个时候也是他关闭店铺,开始新的生活方式,开始职业写作的时候,作者认为这个时候才是他真正的写作的开始。成为职业作家后,那怎么保持他的身体健康呢?跑步。他选择跑步的原因很多,比如不需要对手或是伙伴;不需要特别的装备;不需要到特别的场地去,关键的是他的身体和性格都适合这项运动。作者在书中,强调他不喜欢被逼迫做事情,但“在自己想做的时间爱做什么做什么,我会做的比别人更加卖力”。读到这里,会不会感觉很有共鸣,我喜欢跑步,也是因为这些原因,而且我也是对于喜欢的事情,特别卖力,但是被逼迫的事情,无论如何也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开始跑步后,作者在1983年的盛夏,在雅典,在马拉松的发源地,跑了他人生第一个42km,从那以后,他每年参加一次全程马拉松比赛。尽管跑的过程中感觉很痛苦,可是过后不久,他总会下决心“下次要跑的更好”,然后再重复这样的模式。
作为职业小说家,为什么要这样坚持跑步呢?作者说,“我写小说的很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作者认为,最小说家来说,重要的资质有三个:才华、集中力和耐力。他认为,集中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获得的,可以不断提升的。在作者看来,不是那么有才华的作家,需要训练集中力和耐力,来作为才华的“代用品”。他认为他自己也不是一个巨人,他也要努力训练来弥补才华上的不足,他选择的方式就是跑步,因为,跑步让他学到很多方法。
与作者而言,跑步不止是为了健康,他明确的写出“同样是十年,与其糊里糊涂地活,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令人更满意。跑步无疑大有裨益。在个人的局限中,可以让自己更为有效地燃烧,哪怕只是一丁点,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在我来说还有写作)一事的隐喻”。
写作跟跑步,都成了作者的哲学。于作者,写作,就是跑步。他写作,一字一字;他跑步,一步一步。27年的忍耐与坚持,有几人能够承担得住?无论在人生、文学还是真正的马拉松跑道上,村上春树不朽。如他自己所说,“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此时此刻,这便是我的愿望”。
以上,是作者的人生经历,于我的意义在于:
1、人生要有勇于选择的勇气,有敢于承担选择的能力和愿意为自己的选择努力的决心和执行力。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欢和认知,不要推荐别人说什么好,什么合适,你不是别人你可能不懂别人的想法,如果适合他,他自己会选择的。
3、努力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辛苦或是痛苦的,就如马拉松比赛途中,如果放弃,你永远不会准时到达终点,但如果坚持下去,与当时的辛苦或痛苦“和平共处一下”,等待你的也许就是梦想的达成。
4、有些人是真的有才华,可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表现出来的有差异,那是因为别人为了这点差异,背后付出了多少倍的努力。
5、不要给自己设定对手,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虚心向每个人学习,我要比较的是昨天的自己,要比昨天越来越好。
6、不要违背自己定下来的原则,哪怕只有一次,因为有一就会有二,以后就将违背更多的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