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〇〇四年夏,外祖母大人仙逝,于今已逾十四年之久,然而外祖母的音容在我心中始终未抹去半分,老人家的身影、微笑依然是那么的高大、善良。
外祖母娘家是山东人,身高一米七有余,虽身材魁梧些,但一直有腿疾,须常年服药;祖母脸型方正,面上的褶皱中爬满了岁月的记忆,头上的发丝也随着年轮的变换稀疏了、花白了不少;一双不是那么明亮的眼睛总是透着亲切,即便是口齿退落了,嘴角也时常挂着笑容——我从未见过外祖母迁怒过于谁。
自打记事时起,我便常在外祖母家里久住生活,即便年龄稍大,逢到寒暑假期也必定会去住上些日子。当然,襁褓之中,更多是随母亲去住。小的时候多是去寻觅些温饱,大了些便是去寻找些乐子,孩子嘛,当然是会无忧无虑地去追求他自以为是的快乐。儿时的那些年多是在边和表兄弟们一起劳作边吃着外祖母送的饭食中度过的,每每念起,温暖又满足。
(二)
外祖母家的祖宅在镇上一个村组里,当地人称为“圩里”,我的理解应该就是村子的中心位置了吧。祖宅没有像样的大门,大门仅是在主屋的过道屋中间开了一个小门,小门朝北,门外是场面,场面上记得有一个常年埋在那里的石碾子,那也是给我孩童时代带来乐趣的物件,而场面的北侧就是镇里的粮库,那院墙是高大又威严(后期外祖父、母就搬到了粮库的瓦房内居住)。主屋是三间土坯房,前面是一通院子,院子东侧是两间锅屋(北方对厨房的称呼),北间的锅屋内靠东北角是烙煎饼的铁鏊子,东墙上是一个小窗,每次外祖母烙煎饼的时候,都会通过这扇小窗子给亲戚递上几张煎饼以果腹,靠南墙自东向西便依次是风箱和灶台,南间锅屋外是一个香椿树,香椿树不大,恰好长的超出了院墙,院子南边又三间土屋(我能记起的日子是没有人住的),靠近西墙中间的位置是一口手压水井。在这方不大的房院内,外祖母辛苦地将我母亲兄弟姊妹七人拉扯养大,同时在那个物资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这方小天地也更给我以及我表兄弟姐妹们的成长带来了诸多快乐。
(三)
无论院内那棵不起眼的香椿树是迎春发芽、嫩叶欲滴,还是枝上的知了聒噪,亦或是秋冬之日光秃秃的随风摇曳,外祖母都会在日出之前起床,为我们准备一天的饭食。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无数个寒冬的早晨,外祖母都会冒着严寒、裹着厚笨的棉衣棉裤在院内生起烟煤炉子,然后折身回到屋内再次帮我们整理好棉被,并嘱咐待饭好了再起床,生怕冻着了我们。还有就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我和表兄弟在桃园里看桃子,每到中午,外祖母总会将做好的饭食步行送到十里地外的桃园里,那蹒跚的步伐我记得很清晰。
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外祖母给我们分吃蜜枣、羊角蜜的时候。小时候因为家境不好,能吃到糖果或者零食的机会真不多,貌似食用油都是个问题。外祖母家中条件稍好些,几位舅舅在外做蔬菜、干货生意,逢年过节都会带些干货回来孝敬外祖母,如龙眼、蜜枣、葡萄干、大枣等,可外祖母总是会给我们留一些,所以每次去外祖母家的时候,我也都会翻箱倒柜,和土匪无异。多少个晚上,躺在搭着蚊帐的床上吃着蜜枣,伴着微弱的电灯光或者煤油灯影,那滋味才是最甜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