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东南大学
人文东大 | 校史校史

人文东大 | 校史校史

作者: seuer | 来源:发表于2018-03-19 00:26 被阅读0次

    教育与道德之养成——郭秉文

    教育与道德之养成

    郭秉文

    如何能使学校为养成适于国民道德之机关,乃吾国今日教育问题中之最重要者也。昔日教育制度,以经学为课程之中心,经学者,为吾人高尚思想与言论之宝库,凡个人家庭与人民责任,皆不能脱此藩篱,受其淘溶者。能养成一种高尚之道德,及优美稳定之性质,而吾国之文明即持此种道德性质维系而不坠者也。旧教育制度既废,新教育制度代兴,旧经学与旧道德之教授法虽不能尽弃而不顾,而其影响必不能若昔时之重大,则无疑义。富于旧道德观念者曰:将来之道德何如乎?以现今之情状,不独保守旧道德所固有,且当合于近世之需要,与西方文明融会而广大之,为事之能乎否乎?在保守心过重之徒,以复古为志,思复置经学于小学校中,占重要之位置。幸有识见高超者,知已废者之不可以复也。而新教育制度之能力,若善用之,则其成效必出乎吾人之所料。

    当新旧教育过渡时代,道德教授已视为学校课程中之重要科目,编为普通用之道德教科书甚富,不独改良旧道德之教授法,且足以助年幼之学生记诵经学。而孔子所乐称君子之观念,以学生程度之高低,施用各种摹绘情状法与譬喻开发法,俾其了悟于心,虽选辑之材料或不无可以批驳之处,而大体则甚妥适。

    我国人在今日,几无不知道德之重要,皆以全力赴之。部中所公布诸法令,所谓教育第一之宗旨者,启发学生之道德也。学校课程中,仍注重道德教授,以道德为教授特种科目,则教育惟一之宗旨,自必以道德为归,是以吾国前途之幸福、希望,胥赖乎是矣。

    虽然,养成道德之道亦多矣,岂限于学校课程中之道德一科目已哉。而他种科目,未尝不可变更其意思感情,使之趋于正确之途。中国之文学资料,有意撰,有稗官,有传纪与诗赋,于养成人民道德之生活,均占极高之价值,不独关于智慧一方面而已也,且所以振触其感觉,导引其动力和其理想行为与志气之力甚巨。他若历史,则古人之理想功业跃现于纸上,读其书想见其丰功伟烈,有动于心,遂能铸成高贵品格,由是观之,历史为启发道德之重要分子,亦何减于文学哉!故历史教员与国文教员,若以有价值参考之所得,灌输种种模范于学生之心目中,庶几其动作行为有一正确之主张焉。抑更有进者,道德影响之推进,不仅以历史文学为限也,苟拟以道德观念,渐积于全校,则学校课程中无论何种科目,皆足以分奖劝学生道德之影响者也。

    夫人既知仅仅教授正当行为之理论,不足以养成儿童之品行,然又确信有一种助力则无疑义,盖道德教训非具体而抽象者,若离真正生活而独特此注入学生之脑筋,必无甚价值可言,是以不得不利用他种有效之法而加意焉。所谓最重之原因惟何,曰教员之品格,从经验上而知学生之气质,由聪明豁达之教员默示感化,渐觉其向慕而变化者,则其效必较教员之口讲为真切。其他之原因,则由于学生之天性与感觉,凡善于训育之教员,必深悉己之行善风采与优美习惯影响及于儿童甚大。要之道德演讲,英雄故事,感神寓言,虽能感人之情,若非儿童本性优良者,其效必浅,故理想与感觉非有真实行为之表现仍不能成儿童能力与习惯之一部分。故吾人之于道德也,非独知之,且宜行之,是谓知行合一。今日中国之教育家,有知以上所述而原因之重要也,故于学校表现天性与感情之机会,设备甚为周至,学校之奖励运动以及游艺会等,皆养成社交之关系,法非不善也,但当稍变其道,而于养成习惯与品行,尤当三令五申而实践之。

    郭秉文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商务印书馆 1920年

    附郭秉文的办学方针 张其昀

     三年前本人因事赴美,在华府谒见郭师秉文,畅谈五十年前他的办学方针,归纳为一个平字。他认为大学里平天下的平字,乃是治学治事最好的座右铭。就大学教育而言,应该力求(一)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二)人文与科学的衡,(三)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四)国内与国际平衡。兹就郭师之所启发,参以本人亲自体察,以事实为印证,扼要述之如下:

    (一) 通才与专才的平衡

    郭师所主持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科分为文史地部与数理化部,此外又设立工、农、商、教育、体育等专修科。其注重体育,尤具卓见。以高师为基础,郭师把它扩展为一综合大学,即国立东南大学,亦即国立中央大学的前身。正科注重通才教育,专修科注重专才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但两者并非截然划分,一个综合大学的好处,通才与专才相互调剂,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大学生都应该成为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这就是南高、东大、中大一贯相承的学风。

    (二) 人文与科学的平衡

    大家都知道,民国十年左右,南高与北大并称,隐隐然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上两大支柱。当时新文化运动风靡全国,可是南高一般维护中国文化的大师,如刘师伯明、柳师诒徵等,创办了“学衡杂志”,主张发扬民族精神,沟通中西文化,对于西方文化,不要仅作空泛的介绍,而当更作深入的研究。学衡旗帜分明,阵容坚强,俨然负起中流砥柱的重任,影响所及,至为深远。可是南高并非保守派,郭师从国外亲自物色延揽了五十位优秀学人,展开了中国科学的奠基工作,使南高、东大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基地。北伐胜利以后,北平著名大学,如国立清华大学等,还借重了南高东大的毕业生,成为科学方面的名教授。这就是郭师当年辛勤耕耘的收获。

    (三) 师资与设备的平衡

    大学教育当然以师资为第一,但物质条件亦不容忽视。中国大学最早设有科学馆,恐怕要数南高、东大,建筑经费美金二十万元,是郭师向美国洛氏基金捐募来的。东大图书馆的兴建,也是出于私人捐款。因为当时政府财政困难,东大学生宿舍,也是运用银行投资合作的方式而增建的。此外成贤街、三牌楼和大胜关附近,都有农场,钦天山、北极阁作为气象台台址,后湖即玄武湖作为水生植物和鱼类的实验池。商科要注重国际贸易,所以特别设于上海,凡此种种规划,无非是要注重实验,而达学以致用的理想。南高东大以及后来中大同学,都能为社会所重视,不曾发生过就业问题,而且多能成功立业,彬彬称盛。饮水思源,不能不感谢郭师当年远大的眼光和规划。

    (四) 国内与国际平衡

    郭师本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几次出席世界教育会议,连任了三届副会长。他对于师范教育有极平实的见解,就是“寓师资于大学”。南高改组为东大,并非如一般人所想的升格,或好高骛远,而是他的教育理想的实践。他对师资问题,具有真知特识,他认为中等以上的教师应该是双料的学士、硕士和博士。这话怎么说?师范生的学业标准完全要与大学生一样,并且希望能出类拔萃,有过之无不及。此外还须加工加料,具备两种修养,一是教材教法的精研,一是器识抱负的培养。因此他认为教师来源,不必局限于师范学院,应广求人才,着眼于全国大学的优秀青年,再加上一番训练和薰陶才好。南高东大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在里面,又延揽了国内外著名学者,来作短期或半年的讲学,在本人求学时期,围内如梁任公、黄膺白、顾维钧等,国外如杜威、罗素和德国杜里舒等,先后莅临,名家萃集,极一时盛。郭师主张广求智识于世界,务使同学们放宽眼界,开拓心胸,则爱国之心,油然而生。郭师常说大学生应有国士的风度和志节,国士者,“以国事为己任”,又“以天下为己任”。郭师出席世界教育会议时,曾以大学教育与世界和平为题,而阐明大学里“平天下”的志趣。他曾以钟山的崇高,大江的雄毅,玄武湖的深静,作为我校校风的象征。如今五十年的光阴忽忽已过去了,回想起来对于当年高标硕望、领袖群伦的郭师,诚不胜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想。哲人其萎,风范长存。本校现在中坜复校,首座建筑物的讲堂,将悬挂着秉文堂的匾额,以期崇德报功,启迪后人,这实在是极有意义、极有价值的纪念。

    郭师自称:生平为人为事,终是本于和平二字。平乃能和,和乃能进。美国艾森豪总统倡导新共和主义,其标语为“惟均衡乃能和谐,惟和谐乃能进步”,东西哲学,深相符契。和平也是民族八德最后两个字,值得我们大家深长思考拳拳服膺的。

    《郭秉文先生纪念集》【台】中华学术院印行 1971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文东大 | 校史校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edqftx.html